返回世纪寒潮与宜昌气象台(2)(1 / 1)印象宜昌首页

世纪寒潮与宜昌气象台

宜昌原本没有天气预报的,因为靠近江,所以水患不断同时也因为大部分区域处于山区,极易遭遇旱灾,所以在农耕时代,耕种和收获基本上都是靠天吃饭。而住在城区里的市民就靠着江那条黄金水道和上四川下武汉穿洞庭的过载码头的特殊优势,过着自己还算简单懒散的小市民生活。不过宜昌历史悠久,原住民多是农民转化而来,敬畏鬼神,相信命运,熟悉二十四节令,也有些天文地理的知识,那些知识就集中反映在口口相传的民谣之中。

比如说到天气,信手拈来就是一大堆:天黄有雨,人黄有病。天上鱼鳞鳞指云彩的形态,地下雨淋淋。早上烧霞,等水烧茶晚上烧霞,干死克蚂宜昌话:克蚂指的是青蛙。初一下雨十五晴,十五下雨打连阴指的是梅雨季节。顺秋十八暴指的是立秋那天如果下暴雨,那就会连续十八天,天天有一场暴雨。二四八月乱穿衣指的是这几个月份,天气变化很快,忽冷忽热。还有:凉头露脚,赛吃补药。

比如说到冬天的雨雪,就有“雨夹雪,半个月”之说,还有:三九四九,冻脚冻手五九六九,摇脚摆手。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宽也就是走路发热九九八十一,家家把炭熄也就是不再烤火。身从脚下寒指的是身上冷必从脚下起。腰里系根绳,要抵穿几层意思指的是冬天腰里扎紧了,身上要会暖和一些。吃了五月粽,才把棉衣送指过了端午节,才真正不用穿棉衣了。这里一是说明以前比现在的气温低,二是指过去人穷,除了里面的单汗褂,外面就是一件空筒棉袄了。

年,中英签订了烟台条约,宜昌被辟为通商口岸,第二年的月,英国人狄妥玛就成了宜昌海关的最高官,也就在这一年,宜昌海关设立了水标站,宜昌开始有了正式的水位记录。据宜昌史料记载,年月,宜昌开始观测降雨量,这是宜昌降雨量记载之始,就是不知是何人所为。年,英商立德乐乘木帆船进入川江,一路详细勘察川江航道到了年,宜昌开始采用新式气象仪器观测温度气压和降雨量。

宜昌海关署税务司李约德年月日写的那部宜昌十年报告中,用了一个章节专门谈宜昌的气象,比现在的那些要么一大堆专业术语要么枯燥无味的气象报告不知要生动多少,特摘录如下,好让各位看官想象一下一百多年前的宜昌的实际情况:

“宜昌的气候和江沿岸的港口一样,夏天的三四个月里特别热,但一年当中其他的月份还是不错的。尽管夏天温度很高,有时甚至高达华氏摄氏。度,但不像某些更东部的港口那样闷得人难以忍。夜里热得睡不着觉的抱怨声这里不太多。最热的时候一般也有小凉风,令人精神饱满,精力充沛。自然由于这一带是山区,所以经常下雨。”

“冬季这里偶尔下雪,尽管周围的高山上积雪数日不化,但宜昌从不积雪。由于潮湿,每年开头的几个月冰冻刺骨,但温度表上的数字很少低于华氏摄氏。度。整个冬季棕榈树及其他热带亚热带植物照常生。冬天,江面上经常有雾。这里的盛行风是地方性的,并受当地的地形的影响。风沿着深谷下曲折迂回奔腾不息的大江窜来窜去。”

据曾经在年进入宜昌海关,历任江务帮办科级高级职员达年的罗发祖在解放后的自述中说:“我从年进入海关港务科起,就搞观测气象工作,每天上午两次,下午两次,夜间另有值班的观测,每次都是用密码由电报局拍发至上海徐家汇天主堂的天文台,每月还集中详抄一份,对最高温度最低温度雨量总计晴雨天气等总结汇报给徐家汇。”由此可见,解放前宜昌来自全国的气象资料都由老外所控制。

作者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