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让我再看你一眼 三里感怀(2)(1 / 2)印象宜昌首页

今日红星路,路左侧可见建于年的原太轮船公司办公楼

很多资料把中宪里说成是为了纪念年国民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宪法而得名的,此说法似乎不对,因为在民国二十五年年发行的宜昌市区形势略图上就已经标明那条小巷为“中宪里”了。民国时期曾经产生过两部宪法,年的中华民国宪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正式颁行的宪法,因为那一年曹锟把黎元洪赶下台之后,用武装包围国会,以每票元贿赂议员选举他当任新总统,为了披上合法的外衣,曹锟迫使国会赶制出中华民国宪法,史称“贿选宪法”年,蒋中正在共产党和不少民主党派缺席的情况下,三读通过的中华民国宪法史称“中正宪法”。由此看来,在中宪里修建之初的上世纪二十年代,如果要说纪念宪法诞生,倒是年的第一部似乎为妥。

中宪里的一头是怀远路,当时的街道命名者很有学问,不像现在这样要么拍脑袋要么简单用一路二路三路等敷衍了事,怀远路就是取自左传僖公七年中“招携以礼,怀远以德”之句的“怀远”二字。词典的解释为“旧指用恩惠德政去安抚边远地区的民众。”在此暗喻安抚那条路上住着的那些漂洋过海而来的外国人,真是妙哉!而中宪里的另一头则是福绥路,“福绥”二字,源于诗经小雅鸳鸯中的“君子万年,福禄绥之。”就是“祝福君子万年寿,福禄齐享永相保”之意,自然受人欢迎。这两条路名的解释是不是有些与其他史料不同?其实只要引用历史资料前稍稍翻翻相关词典,就会知道照葫芦画瓢有时候也会出错的。

至于为什么把中宪里改为中现里,就真的不知道。笔者一个朋友的老爸是原来老档案局,曾经半开玩笑的给我解释过“中现”就是“中国的现在”,不知是真是假。只知道上世纪五十年代市委市政府两大机关搬到现在的市府大院以后,当宜昌市政府的大门还开在怀远路这边时,中宪里的巷口正好与其隔街相望,巷口的一边是民国二十年公元年的四川豆花村,解放后的市民政局,另一边就是清光绪十八年公元年的英国领事馆,解放后曾经的总工会军分区市人武部。

当年,走出位于红星路的市府大门,穿过狭窄的中现里,无论是到福绥路上的工人文化宫开“两会”,还是到因为路口与仁济巷现为燎原巷的支道相接而被命名为仁寿路上的市一招南湖宾馆去参加外事活动,或者到二马路口的文化馆原址现为文化广场去观看群众文艺汇演,到位于湖堤街上的一医院去看病,无疑都是捷径,于是就不知有多少年多少人多少次的曾经从这里穿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