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望州岗上(2)(1 / 1)印象宜昌首页

望州岗上

二历史中的望州岗

在百余年前的时候,进出宜昌,除了那条穿城而过的万里江的水道,往南则是渡过江,翻过江南城墙岭上的点军坡,走高家堰,过绿葱坡,就可以到当时十分偏僻的恩施向东则可以翻越花艳的挖断山,擦过龙泉铺注:现在的龙泉镇,可以去江汉平原而如果往北,就必须经过望州岗,沿着晓溪塔黄花分乡一路走去,既可以到汉水河畔的襄阳城,也可以去神农曾经尝百草的神农架。

那个时候的宜昌就是个承上启下的“过载码头”,把四川的川盐运出来,把湖南的湘米荆沙的棉花运上来,再把恩施的茶叶桐油和神农架保康的木耳香菇运到宜昌码头进行转运。那个时候的望州岗应该十分繁忙,一天到晚过往的尽是商贾队伍。尤其是后来宜昌成了江上游最深入内地的开放城市以后,那些洋商所做的就是将自己的工业品运进来,再把内地的大量自然资源运出去,宜昌自然就成了“商旅满关隘,茶船遍江河”的模样。

望州岗的西边是百余米高镇守着江水道的镇镜山,北面有名称颇有宜昌色彩的鹌鹑包,东面是不高的肖家岗,再过去就是原来的土话叫大梁子山岗的东山,而顺着南坡下山,当年就是那个大大的东湖,行不多远,是那座不高的樵湖岭再行不多远,就可以进入原来的峡州古城也就是现在的宜昌市中心城区了。

到过望州岗最高处的金海学校的都知道,这座山岗大概也就不到百米,可就是因为处于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所以历朝历代对这一战略要地都十分重视。据夷陵县志记载:清康熙十四年公元年,镇守宜昌的徐治都率部就在“北自南津关至镇镜山茶庵,南自童公桥注:万寿桥青草滩注:宝塔河至虎堖碚峰山各隘防守。”当时,“镇镜山后有土城数百丈。”成功地抗击了那个被清史稿列入逆臣传的杨来嘉的进犯。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当时掌管湖北的卢金山靠着宜昌“特税处”征收的鸦片税,在宜昌城内各家抽丁,对城外山上那些残存的土城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和重建,筑起了一条从马羊山镇镜山望州岗,经过营盘山茶庵子大梁子山,到乌蛇尾的延绵十三里高约五尺顶宽约三尺的土层墙,在没有重武器的民国初年,在民国七年公元年和民国十六年公元年先后打败了出川的南军和恩施来的叛军,显示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作用。

不过在旧中国,打内仗行欺压百姓行的国军在抗日战争的关键时刻依然是不堪一击望风而逃。比如在日军发动的枣宜会战中,以蒋介石为首的最高统帅部在最初的战略指挥中未能顾全大局,居然动用江防军三分之二的兵力远出襄阳参与阻击战,除了劳师动众,并未给敌人以任何打击,反使宜昌兵力空虚江防门户洞开,从而导致日军驱直入以及后来的兵败如山倒,也导致了望州岗不攻而破,积聚了大量军事物资的宜昌城轻易失守。历史资料证实:当年一百多名日军骑兵就曾经轻轻松松的占领了当时作为热河省会的承德,而在枣宜会战中,一个排的日军居然大摇大摆的将数万国军追击到江南的桥边。

如今在谈到抗日战争时,不是强调日本的军事装备就是强调部队的装备落后军人的素质不足,就是不谈国军的那些五大王牌主力的德式装备美式装备武装到牙齿的机械化部队为什么对于那些数量上大大少于国军而且远离后勤基地作战,基本上处于孤立无援的日军久攻不下,反而被人家打得落花流水的根本原因,反而不是编造些抗战神剧来麻痹民众,就是找出些强军的先进武器来吹嘘自己,和当年抗战时期一样,根本不强调思想政治作用,也不强调人的因素,这才是最可怕最令人担忧的。

作者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