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章 新型能源转换技术的测试(2 / 2)火星,我来了!首页

“我们需要一个更稳定的装置结构,”严思远提出建议,“或许可以结合智能纳米材料来重新设计核心屏障。”

智能纳米材料是一种具有自我修复功能的科技,能够根据外界环境变化调整自身结构。团队决定将其应用于量子熔融装置,提升其安全性。

升级后的装置在第二次测试中展现了惊人的稳定性,蓝光持续运行了72小时,能量输出恒定且无辐射泄漏。

“这意味着我们已经拥有了独立的能源供应能力,”杜欣宣布道,“不再需要完全依赖地球的能源补给。”

李远点了点头,补充道:“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下一步需要确保这项技术能够在火星恶劣环境下长期运行。”

为了充分利用量子熔融装置的能量,团队还引入了另一项科技:能量储存与传输模块。

这是一种新型设备,能够以极高效率将能量储存在等离子体状态,并通过超导线路进行远距离传输,几乎没有损耗。

“这种模块可以将多余的能量传输到其他实验站点,形成一个能源共享网络,”严思远解释道,“这将是火星基地迈向全面独立的关键一步。”

量子熔融能源装置的成功运行标志着人类能源技术的又一次飞跃。然而,这项技术背后依然存在许多未知的风险。

“你有没有注意到实验室周围的磁场变化?”杜欣在一次例行检测中发现,量子熔融装置的运行可能会干扰周围设备的工作。

“是的,”高鸣回应道,“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这种磁场的潜在影响,避免对基地其他系统造成破坏。”

“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这是远远不够的,”李远在团队会议上总结道,“量子熔融能源装置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它代表着我们是否能够真正扎根火星。”

他决定将这项技术与其他正在推进的计划结合起来,比如绿化火星、地下网络开发等,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支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