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的极端环境对人类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低重力、强辐射、稀薄的大气以及昼夜温差。这些都在逐步削弱人类的体能和健康,即便是精心设计的设施和技术支持,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火星基地的科学家们将目光投向了最为前沿的解决方案:基因适应技术。
基因适应技术,源于地球上的尖端研究,是通过对人类DNA进行精准编辑,使其具有适应特定环境的能力。这个计划的核心,是一种名为**“多态基因编辑器”(Polymorphie EditE)**的设备,它基于量子生物学原理,通过直接调整染色体的序列,实现特定基因的激活或抑制。
这项技术在地球上已初见成效,被用来治疗一些顽固疾病,甚至为高危环境工作者提供身体耐受力的提升。然而,在火星这样完全不同的生态中应用,仍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尝试。
“我们要让基因适应辐射和低重力,但不能让它对人体的其他功能造成副作用。”科研总负责人杜欣在一次会议中强调,“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反复验证。”
第一批试验对象是从地球冷冻库中提取的细胞样本。通过在模拟环境中对这些细胞进行基因编辑,团队成功使其在强辐射条件下存活时间延长了3倍,同时对氧气利用率的提升达到了12%。
但当基因编辑的技术走向人体实验时,团队内部出现了巨大的分歧。
“这是一项冒险的决定。”艾琳在会议上说道,“基因编辑一旦失败,不仅会毁掉实验对象,还可能引发一系列不可控的基因突变。”
李远思索片刻,最终拍板:“我们需要志愿者。这次的行动必须慎之又慎,但我们不能停滞不前。”
火星基地中一共有8名志愿者报名,其中包括艾琳本人。她的理由很简单:“如果不试试,我们永远不知道结果是什么。而我愿意成为第一个突破极限的人。”
李远没有立刻答应,而是安排团队进行全面的生理与心理评估,最终筛选出了3名适合参与实验的志愿者,包括艾琳。
实验分为三个阶段:
基因提取与建模
利用人工智能基因分析仪,科学家们对志愿者的DNA进行全方位扫描,生成多维基因模型,以预测编辑后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