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6月份的结束,陈奕辰和他的同学们迎来了中考成绩的公布时刻。
陈奕辰的中考成绩为565分。
在这所拥有近1000名学生的初中里,他的成绩排进了前50名,但是他的成绩距离一中的录取分数线还有一段距离。
在他们初中考取一中的人数应该是15人左右。一中的录取分数线高达600分,这意味着陈奕辰的成绩虽然足以让他顺利进入二中,但还未能达到一中的要求。
陈奕辰后来才意识到,一中之所以设定如此高的分数线,是为了吸引那些有条件的家庭将孩子送到这里读书。
这样一来,学校便可以收取大量的择校费,从而缓解财政上的压力。
然而,这种做法虽然短期内能够带来经济上的收益,但长期来看,却可能导致学校的升学率和口碑逐渐下降。
果不其然,在陈奕辰那一届学生中,除了有一名学生通过清华的国防生计划和另一名学生通过北大的自主招生计划进入名校之外,学校再也没有培养出能够进入清华或北大的优秀学生。
这种情况逐渐暴露出学校在教育质量上存在的问题,也反映出了一中高分数线政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事情的发展轨迹与前世如出一辙。
尽管如今陈建林需要用钱去办理网吧证,但他仍然毫不犹豫地花费了3万块钱,让陈奕辰进入了一中就读。
这差不多是可以办理2张网吧证的费用,如果让张想容知道这将来是可以换取近100万时,不知道会不会犹豫让陈奕辰去读二中。
上一世,陈建林将择校生的事情告诉陈奕辰后,并没有让陈奕辰理解。
叛逆的陈奕辰认为父母是为了面子,不能接受他的成绩,高要求下的高压力,在高中紧张的学习氛围下一度令他感到自卑。
在前世的陈奕辰心中,面对父母对他未来的殷切期望,他感到无比困惑和无助。
他不知道如何应对这种压力,也不懂得如何妥善处理这种复杂的情况。
为了逃避这种让他感到窒息的期待,他做出了一个决定——选择住校。
陈奕辰原本的计划是,通过住校来节省往返家校之间的时间,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不浪费宝贵的时间。
他的初衷是好的,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更专注于学业。然而,现实往往比理想复杂得多。住校生活意味着需要极高的自我管理能力,而陈奕辰在这方面显然做得不够。
在住校的日子里,陈奕辰并没有如他所愿地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到学习中。
相反,他开始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与学业无关的事情上。
他在这段时间里,常常在自责和放纵之间摇摆不定,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
这种状态导致了他在高二那年的学习成绩出现了明显的下滑,从原本的中游水平跌落到了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