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
都是历史文化名人。
若说共同点,就是哥几个仕途都黯淡得紧。
或闲差,或遭贬,总之郁郁不得志。不过此番在杭城聚会,也是机缘巧合。
沈慕白面色沉静不卑不亢与诸人见礼,王诜这些人的态度谈不上好,也谈不上坏,只能说是一般,客客气气。
即便听闻沈慕白为今年的乡试解元,姑苏才子,王诜们自动脑补他是主动投来苏轼门下的士子,也并没放在心上。
只是苏轼讲沈慕白的箫曲着实江南一绝,引起了他们的半分兴趣。
当然沈慕白根本不介意这些人的态度。
人家毕竟都是文化大腕,凭什么对你一个普通士子高看一眼?你脸大?
解元?这种头衔唬普通人可以,在苏门四学士眼里不值钱。
譬如说黄庭坚当年就是江西乡试的头名,当时也不过18岁。
这些人什么都缺,譬如政治头脑,唯独就是不缺才华。
沈慕白无视了苏轼略有些复杂的目光,径自向王朝云微微颔首,尔后箫曲陡然而起。
前奏简洁而富有情感,沈慕白娴熟指法的交错渐进,旋律优美,迅速吸引起王诜诸人的关注。
此时王朝云的吴侬软语才适时切入。
“我是那年轮上流浪的眼泪,你仍然能闻到风中的胭脂味;
我若是将诺言刻在那江畔上,一江水冷月光满城的汪洋……”
……
实话讲,王朝云动人的歌喉为这曲花妖添色不少。
正因为她辨识度极高的吴侬软语,以至于王诜诸人沉浸在凄美的意境中久久不可自拔,也以至于诸人忽略了对略具现代感歌词的狐疑。
他们以为是沈慕白专门为王朝云量身定制创作的歌词,所以随性,所以少年孟浪。
昨日苏轼夫妇也是这般想法。
花妖奏罢,沈慕白多少有点遗憾,因为今日系统检测已满。
王朝云唱罢,王诜大笑赞道:“子瞻,果然好箫曲,好歌喉,实属老夫生平仅见,值得浮一大白!”
黄庭坚笑着拍手附和:“好曲,好歌!”
张耒与晁补之相视一眼,两人眉头轻蹙,几乎同时用意味深长的眼神落在了王朝云身上。
苏轼身边这个身份特殊的歌女出身的小娘,在他们眼里早就是苏轼侍妾,如今突然多出个才貌兼备的“竹马”来,实在令人意外。
唯有秦观突然皱眉道:“年少之人动辄伤悲春秋不见得是好事,用这般离经叛道的浮浪歌词娱人娱己更非正道……
吾观你年方16,春闱在即,理应将才情用在经史子集或是诗词歌赋上。”
秦观用了前辈对后辈的教训口吻。
同时又有些过来人悔不当初的心境。
他当年也是多愁善感的性子,写了不知多少幽约诗词,撩尽江南一带的大姑娘小媳妇,结果一瓢都没饮到,反而落下个多情不专情的名声。
见眼前颇有才情的少年正在走自己老路,一时忍不住开口教训两声。
沈慕白随意拱手应是,他犯不上为了几句说教生气,况且秦观还无恶意。
王诜微笑颔首,顺着秦观的话道:“少游老弟说的甚是。少年郎,科举方是正道,不知你经史子集与诗词功夫如何?”
沈慕白拱手道:“尚可。”
他的态度有些敷衍,再无下文。
王诜与诸人都是微怔。
在这个当口,按照常理,沈慕白作为士林后进,难道不该顺着王诜给的台阶趁势主动献上诗词佳作,殷切求取诸位科场前辈的提携?
尤其王诜还是皇亲国戚。
这本也是苏轼让沈慕白出来吹箫助兴的主要目的。
可……王诜觉得沈慕白这小子甚是倨傲,先前的好感一扫而空,面色沉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