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36章 冤家路窄(2 / 2)四胞胎来了首页

叶倾珠见状,心中一惊,赶忙用力扯住傅氏的衣袖,神色凝重而又严肃地说道:“娘亲啊,即便您心有疑虑。

也万不可如此莽撞行事,直接前去闹事呀!咱们应当先设法寻得确凿的证据才是上策,要不然,到头来理亏的可就是您啦。”

听到女儿这番言辞,傅氏不禁微微皱起眉头,脸上流露出一丝迟疑之色,呐呐地道:“这……”

“娘亲您想想看,眼下有那么多老百姓都在华夏医馆门口排着长队等候看病呢。您若是就这样不管不顾地冲过去大闹一场。

那些不明真相的百姓们定然会认为是您这个当娘的不讲道理、胡搅蛮缠。”叶倾珠苦口婆心地劝解着母亲,希望能让她打消冲动的念头。

而且,太子殿下已经承诺过会向皇上和皇后提及赐婚之事,想来用不了多久,圣旨就会下达至将军府。此时此刻,叶倾珠实在不愿意看到将军府因为这件事情而成为众人口中的谈资,更担心自己的声誉会因此受到牵连和损害。

经女儿这么一提醒,傅氏犹如醍醐灌顶般,恍然大悟地点点头,应声道:“对对对,我的乖女儿说得极是。为娘确实不该这般鲁莽冲动,否则不仅有损将军府的名誉,更会连累到你的清誉啊。”

倾珠说的确实有道理啊!

是啊,她理应先去寻找证据才对。只要证据充分且无懈可击,到那时,即便她公然闹腾起来,旁人也是无话可说的。毕竟,有理走遍天下嘛。

“那好,咱们这就打道回府吧。”叶倾珠眼见着对方将自己的话听进心里去了,不禁暗自松了一口气。

“倾珠啊,娘亲实在是快要被那个女人给气疯啦!所以有时难免会冲动莽撞些,万一娘亲做出什么不理智的举动来,你可得好生劝劝我呀,莫要因此连累了你。”傅氏紧紧地握着叶倾珠的手,言辞恳切、语重心长地说道。

“娘亲放心便是,孩儿明白您所做的这一切皆是出于对我的疼爱与关怀。”叶倾珠微微一笑,那笑容温婉动人,恰似春日里盛开的花朵一般娇艳欲滴。

傅氏转头望了一眼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的华夏医馆,随即果断地道:“走吧,咱们速速回府去,此事还需从长计议,仔细调查一番才行。但愿那个叫做倾城的女子当真并非你的亲姐姐。”

叶倾珠轻点颔首,表示赞同母亲的决定。

......

不多时,母女二人便回到了将军府。

然而,刚一进门,傅氏便迫不及待地向丈夫叶靖江诉说起来:“老爷啊,你可知今日发生何事?有人竟然说咱家倾城不是亲生女儿呐!”

叶靖江一听这话,顿时脸色变得阴沉似水,他怒目圆睁,大声呵斥道:“夫人,休要在此胡言乱语!倾城怎会不是咱们的骨肉呢?想当年。

生产之时,我可是一直守候在院子里寸步不离的啊!”此刻的他只觉得自家夫人愈发地不可理喻了,脑子里究竟都在胡思乱想些什么呀?

近日来,朝堂之上可谓风起云涌、暗潮涌动,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悄然发生——那位在皇家牢房中度过整整十七个春秋的宗亲王居然重获自由,而且还是由慕容夜挺身而出为其平冤昭雪!

此事对于旁人而言兴许无足轻重,然而只有少数人才深知其中利害关系。他心里明白得很,经此一遭,这看似风平浪静的东玄国怕是即将掀起惊涛骇浪,再难恢复往昔的宁静。

当今圣上与翼王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如今宗亲王得以平反,双方势力必定剑拔弩张,一场激烈的权力角逐在所难免。而最为尴尬的当属倾城。

这位翼王妃出身名门望族,乃是将军府的嫡长女。如此一来,他便身不由己地被卷入这场政治旋涡之中,左右为难。想必用不了多长时间,圣上定会召见他,逼他表明立场、做出抉择。

就在此时,傅氏一脸凝重地开口道:“虽说你一直坚守在院子里,但难保后来不会有人暗中掉包啊。想当初叶家奉命戍守边疆,你和老爷子身为一军之主。

自然成为敌军的眼中钉肉中刺。”原来,当年叶家肩负着守卫边疆的重任,傅氏亦随军居住于边陲之地,直至身怀六甲之际方才迁回京城待产。

面对妻子的质疑,叶靖江脸色阴沉,斩钉截铁地反驳道:“绝无此种可能!莫要胡思乱想那些有的没的。”

““我怎么能不想啊!万一她根本就不是我们的女儿,那我们真正的亲生女儿此刻又会在哪里呢?”傅氏满脸通红地瞪着眼睛,眼眶里盈满了泪水,声音颤抖地说道。

随着思绪不断蔓延,她越发坚信自己内心的想法。要不然,为何无论如何都无法对那个叫做叶倾城的女子产生喜爱之情呢?这种感觉实在太过强烈和真实,令她难以忽视。

一旁的叶靖江皱起眉头,有些不耐烦地挥挥手说:“行了行了,你要是想查那就自己去查吧,我这边还有一大堆事情等着处理呢,可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管这些闲事。

”此时此刻,他心中所想的全都是待会儿与皇上见面交谈时,究竟该怎样应对才能顺利过关。同时,他也不禁暗自思忖着,不知叶倾城调查老爷子死因一事是否已经有了些头绪。看起来,似乎得赶在面圣之前,先去找她一趟才行。

听到丈夫这般态度,傅氏咬咬牙应道:“好,既然如此,那我自己查便是!”话毕,她转身拂袖而去。其实从一开始,她就未曾指望过依靠叶靖江来帮忙查明真相,此番前来不过是想要告知于他罢了,好让他对此事多少留点心。

回到自己所住的院落之后,傅氏立刻唤来了平日里一直侍奉左右的几位嬷嬷。想当初她生产之时,始终陪伴在侧的正是这几人,所以有关孩子的情况,想必她们应当最为清楚明白。

本章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