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9章 长津湖——下碣隅里之战(二)(1 / 2)四合院:穿越五零年代参军打鹰酱首页

11 月 27 日,长津湖地区迎来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气温骤降至零下 30 度。在这片寒冷的土地上,9 兵团 20 军和 27 军(除了仍在后方的第 94 师)共约 8 万人,展现出了令人敬佩的毅力。

“小马,这雪下得可真大啊,咱们可得坚持住!”战士张磊紧了紧身上单薄的棉衣。

“是啊,磊哥,但咱们不怕,为了祖国,为了人民!我们必胜!”小马眼神坚定地说道。

夜幕降临,漫天飞舞的雪花中,9 兵团按照预定的计划展开了猛烈的攻击。

“冲啊!为了胜利!”连长李勇带领着战士们冲向敌人。

米军完全没有预料到这次突袭,他们在突然的袭击下显得有些慌乱,但作为米军的王牌部队,他们训练有素,即使在混乱中也能保持冷静。他们迅速利用坦克构建了环形防御,等待着后援的到来。

“敌人的防御很坚固,大家不要退缩!”李勇大声喊道。

志愿军经过一夜的艰苦战斗,到了 28 日的拂晓时分,他们已经成功地将米陆战第 1 师及步兵第 7 师的一部分切割成了五段。他们包围了下碣隅里、新兴里、柳潭里、古土里的米军,为后续的歼灭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我们成功了!把敌人分割开来了!”战士赵刚兴奋地说道。

“别急,还有更艰巨的任务等着我们呢!”李勇冷静地指挥着战斗。

下碣隅里,作为长津湖战役中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地理位置,位于长津湖区域的最南端,其重要性不仅在于其自然地形的险要,还因其作为交通要冲所发挥的关键作用。下碣隅里恰如一颗镶嵌在崇山峻岭间的珍珠,连接着周边的新兴里与柳潭里,通过蜿蜒的公路网络,成为了物资运输与军事行动的必经之地。

四周被群山温柔环抱,下碣隅里仿佛一个隐秘的谷地,其地形特点以坡度平缓的丘陵为主,这样的地理环境既提供了天然的屏障,又为防御工事的构建提供了便利。在这里,自然与战略意图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每一处地形都可能成为战场上的关键点。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东北方向那片连绵不绝的山地,其中的1071.1高地,又称东山,不仅是这片区域的制高点,更是战略上的“眼”。从这里可以鸟瞰整个下碣隅里,视野开阔无阻,对控制该区域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在军事上,占据了东山就意味着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能够监视敌军动向,实施有效的火力压制和战术部署。

下碣隅里,这个看似平凡的地方,却承载着极其重要的战术地位。它犹如一扇关键的大门,一旦拿下并关闭,长津湖地区的米军便将陷入绝境,无处逃生。

在那个漆黑而寒冷的夜晚,1950年11月27日,时间悄然来到午夜时分,志愿军第20军58师的战士们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长津江边,风雪交加,气温骤降至零下三十多度,江面结着厚厚的冰层,但在战士们心中燃烧着熊熊斗志。

“同志们,过了这条江,就是胜利的曙光!”172团团长刘志坚的声音坚定有力,穿透了呼啸的寒风。他身先士卒,第一个踏入冰冷刺骨的江水中,带领着战士们开始了这场生死考验。

战士小李紧随其后,牙齿不由自主地打着颤,但眼神里满是对胜利的渴望。“班长,你说,这江水冷得能冻掉鼻子,可怎么就冻不掉咱们的决心呢?”他开玩笑似的对身边的战友说,试图缓解紧张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