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以前无数次的争论一样,这一次的中西医之间的争论同样无疾而终,互相谁也不服气谁。但是王小疯在此过程中学到了大量的医学知识,也意识到了双方争议的本质。他一开始明白了一个问题,中医和西医不可能真正的结合,中西医结合更多的是在细节方面,但在大的框架方面,整个医学体系里边是不可能完全融合的。
于是他开始思考,他开始慢慢的整理出几个争议点。首当其冲的是王小疯提出的问题:他学习并提出的理论体系是中医还是西医?对于这个问题,王小疯一开始并没有往这方面思考,当他认真去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发现他的理论体系很明显不是西医。而如果说他是中医,但又和中医药完全不一样。他提出的一些理论,例如望气之术、正气负气之说,还有一些针灸的做法,一些医疗工具的制作和作用,都和现在所认识的中医不一样。
更准确的说,王小疯得到的那些知识,和中医有相同的渊源,但是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中医和王小疯学的医学理论产生了分歧,结果两方分别走向了不同的道路。中医显然走向了大众,而王小疯这一脉开始有一些剑走偏锋的感觉,同样也无视了一些人权问题,只能走一些小众路线。
在这样的认识下,王小疯开始更加深入地探索中西医结合的可能性,同时也在思考如何在保持中医特色的同时,吸收西医的科学方法和理论,以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他知道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但他也坚信,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探索,可以找到一条适合现代医学发展的道路。
需要解决的第2个问题就是如何应对西医所提出的那些解剖学上的问题。毕竟解剖学能够很直观地了解一些数据和信息,而且能够被大家同样验证。而中医那些没有详细化的数据很难统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在量化方面很明显比西医势弱很多。王小疯对此开始思考。一段时间后,他并没有找到完全应对这个问题的方法,只是提出了一个类比。
王小疯提出,如果是把人体比作一台电脑,如果是用物理解剖、各种显微镜下的观察,无论如何也观察不出电脑中的信息。很显然,电脑的运用只是在硬件的支持下运行软件,才能够得到大家真正想要的效果。而很显然,各种程序、各种电子资料是无法通过物理学上的解剖观察来得到的。同样,把人体当做一块硬件,而人的意识是相关的软件,那么他所提出的人体意识一说便可能站得住脚。毕竟,你如何观察人体,如何解剖也不可能解剖到人体意识这一块,而很显然人体意识是一个客观存在的。
王小疯的这一观点,实际上是在挑战西医对于人体和疾病理解的传统框架。他认为,西医的解剖学和生物化学等方法,虽然在物理层面上有着精确的测量和验证,但它们无法完全解释人体的复杂性和生命的奥秘。他提出,人体的许多功能和疾病的表现,不仅仅是物理结构的问题,还涉及到意识、情绪、精神等非物质因素。
王小疯进一步阐述,中医的理论和实践,虽然在量化数据上不如西医精确,但它强调的是整体观和动态平衡,这些都是西医所忽视的。他认为,中医的“气”、“阴阳”、“五行”等概念,实际上是对人体功能和疾病状态的一种更深层次的描述,它们虽然难以用西医的量化方法来衡量,但在临床实践中却有着不可忽视的效果。
需要解决的第3个问题是中西医在实践中的区别。首先不可否认的是西医在外科方面明显领先于中医。虽然中医在外科方面也有相关的论述和一些器具,但是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过于重视内科,而相对而言,外科的发展却发展缓慢。结果就是现在人们都认为“外科找西医,内科找中医”的观念。但是西医同样存在他自己的弊端,那就是过度依赖外部器具。虽然近几十年来西医在医疗器械方面得到长足发展,得到的数据也越来越精确,同样的越精细化的数据对于医生方面的要求会更高,但在实践过程中医生们太过于依赖医疗设备和器具,对于自身技术的提升反而没有多少,基本上就是医学院教什么,医生们就会按照学校里教的那些东西进行治疗,很难得到一些创新性的发展。
相比之下,中医更强调的是对医生的要求,中医方面更多的是依赖医生本身的医疗素质。所以就造成了西医重视医学器材,通过大众化的一种有水准的好处明显,能够快速普及,能够惠及很多人。同样,产生不良好医生,大多数医生是处在同一水平线上,而中医过度强调自身医术而自身的医术很难得到一个交流。在几千年的敝帚自珍的观念下,医术很难得到交流,甚至有很多方子在这种情况下失传了。而中医的问题在于取决于医术的高低,但是很显然一个医生是很难同时医治很多人的,更多强调的是个性化治疗,有一些走高端市场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