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脚踏式摩托车在军事上的成功应用,张得帅并未满足于此,他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领域,决心让这一发明在大唐的土地上全面开花结果。
张得帅开始积极与朝廷的工部、户部等部门展开积极地合作,商讨如何大规模生产脚踏式摩托车并推广至民间。
当张得帅首次向工部官员提及脚踏式摩托车大规模生产及推广至民间之事时,工部官员们的脸上写满了怀疑与困惑。
他们围聚在那尚未被大众所认知的摩托车周围,眼神中满是审视,交头接耳地议论着这看似怪异的机械装置。
有的官员轻轻摇头,认为这不过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奇思妙想,与大唐长久以来的传统工艺和民生需求格格不入,甚至觉得这可能只是张得帅一时冲动的产物,难以想象它能在民间掀起什么波澜。
随着张得帅开始讲解摩托车的构造,官员们虽安静下来倾听,但表情依旧凝重。
他们对那些陌生的金属部件、独特的连接方式以及从未听闻的动力传输原理感到迷茫,心中暗自思忖这复杂的机械是否真能如张得帅所言顺利运行,又担心若大规模投入生产,会不会成为一个劳民伤财的无底洞,导致工部的声誉受损。
当张得帅展示摩托车的工作原理,亲自演示脚踏如何带动链条,进而驱动车轮滚滚向前,官员们的眼神中开始闪烁出一丝好奇的光芒。
他们不由自主地靠近,仔细观察着每一个运动的部件,心中的坚冰有了些许松动。
直至张得帅详细讲述摩托车在军事上的显著成效,描述其如何在战场上风驰电掣,为军队传递紧急情报、快速调动兵力立下汗马功劳时,工部官员们的态度彻底发生了转变。
他们的眼神里不再有怀疑,取而代之的是惊叹与认可。
有的官员开始点头称赞,意识到这一发明倘若推广至民间,必将极大地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促进各地的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
原本冷漠、质疑的面容上绽放出热情与期待的笑容,纷纷积极地与张得帅探讨起大规模生产的细节与规划,仿佛已经看到了脚踏式摩托车在大唐的大街小巷穿梭的繁荣景象。
他们组织了一批能工巧匠,在张得帅的指导下,精心研究大规模生产的工艺流程,试图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以使普通百姓也能负担得起。
户部则负责调配资金与物资,为大规模生产提供坚实的经济后盾。然而,资金的筹集并非一帆风顺,朝堂之上对此也存在诸多争议。
一些保守的大臣认为将大量钱财投入到这一新兴事物的生产中风险过高,主张谨慎行事。
张得帅则据理力争,他向皇帝和众大臣陈述摩托车普及后对商业运输、民间交流以及国家整体发展的巨大益处。
最终,皇帝权衡利弊,决定支持张得帅的计划,拨付了一笔可观的专项资金。
在生产环节的重重挑战面前,张得帅毫无惧色,毅然挺身而出,引领着工匠们向着一个又一个技术高峰奋勇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