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还好好的。”
想到吃药,李元素突然觉得有点坏菜。
思思姐如果症状跟自己一样,这可不兴用桂枝汤呀。
当然也不太一样,思思有流鼻涕,自己没有,自己只是单纯的咽喉不舒服。
“元素,如果要是你给自己开药,你打算吃点什么药呢?”孟教授问道。
这是考校吗?
或者只是单纯的聊天?
李元素半开玩笑的说:“先投以红霉素,清热利咽。”
红霉素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菌消炎预防感染,用途十分广泛。
尤其对于扁桃体发炎之类的症状,效果优佳。
孟教授听完,看李元素越发顺眼。
这小子中西医无碍呀。
药是西药抗生素。
功效却是中医功效。
这就颇有点衷中参西的意思在里面了。
在民国时期,西学传入中国,颇有一派,中西医汇通的大家,最出名的就是张锡纯。
张锡纯的阿斯匹林石膏汤更是大名鼎鼎。
时到今天,许多西医知识更新迭代许多,里面很多方子或许已经不是很实用。
但是这种思想却历久弥新。
阿司匹林石膏汤:生石膏轧细,二钱阿司匹林一瓦
上药二味,先用白蔗糖冲水,送服阿司匹林。
再将石膏煎汤一大碗,待周身正出汗时,乘热将石膏汤饮下三分之二,以助阿司匹林发表之力。
迨至汗出之后,过两三点钟,犹觉有余热者,可仍将所余石膏汤温饮下。
若药服完,热犹未尽者,可但用生石膏煎汤,或少加粳米煎汤,徐徐温饮下,以热全退净为度,不再用服阿司匹林也。
网上很多攻击中医的,经常喜欢那类似的合成药说事儿,他们的关注点在于,为什么要加西药?到底是那个起作用?如果中药管用,为什么要再加西药。
说出这样话的人,根本不懂中药。
中药是怎么来的?天上掉下来的?
如红花、没药、西洋参之类,都是外国传入中国的,经过医家辩识药性后,然后入药。
红花,辛,温;心、肝。活血通经,散瘀止痛。
没药,辛、苦,平;心、肝、脾;散瘀定痛,消肿生肌。
西洋参,甘、微苦,凉;心、肺、肾;补气养阴,清热生津。
这些可不是神农尝出来的。
那么后世是怎么判断药性的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观察应用后的效果。
阿司匹林,辛,凉,归心、肺经,解表清热,活血化瘀通脉。治疗高热神昏,身体疼痛,血脉瘀滞,中风经络不通。(阿司匹林肠溶片为非甾体抗炎药,可以抗炎退烧解痛,同时又为抗血小板药物,乃心脑血管病基础用药。)
辛能解表,凉能退热。
张锡纯观察后,认为阿司匹林有很好的辛凉解表作用,而生石膏能清泄里热,于是开创了阿司匹林石膏汤。
先不论医术水平,此等见识,境界,简直是诸法无碍。
相当于玄幻小说中,东方的修仙者,将西方的魔法与修真,互补长短,并非是单纯的用魔力运行飞剑什么的嫁接,而是真真玩明白了魔力根源与大道本质。
“能用西药,确实更方便。”孟教授按住思绪,继续问道:“那如果来个患者,人家不愿意喝抗生素,就想喝中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