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曾经是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大家庭。
张嫂在世时,她就像一根定海神针,将整个家庭凝聚在一起。
然而,随着老人家的离世,这个家庭逐渐被阴霾笼罩。
张木匠,在老伴离开后,曾一度沉默,陷入了深深的悲痛、自责与内疚之中,无法自拔。
他开始变得沉默寡言,对家里的事情也不再关心,到后来干脆将自己藏在了房间里,不见任何人。
张亮还有兄弟妯娌们,因为母亲葬礼的一担子事情,产生了隔阂,父亲则不闻不问,很多事情没人拍板,只能停摆在那里。
而张二贵、张飘飘则干脆带着老婆,去干自家的活了。
冷胖和张雨眉躺平在自己的房间里,还有他们的女儿、儿子也都什么也不做,也都躺平了。
张亮组织建好了母亲的灵堂,来来往往的客人、亲戚、朋友,所有的应酬,家里的杂七杂八的事情都交给了张亮和李淑萍。
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张亮只得与四弟张实萧、小把式、李淑萍一起,共同应对家里的一切。
张亮看着这个曾经温暖的家,瞬间变得支离破碎,心中满是痛苦。他知道,如果继续这样下去,这个家就真的散了。
张亮在不尽的痛苦之中,回忆着母亲在世时的点点滴滴。
他仿佛听到了母亲对他说:“阿亮啊,你一定要撑起这个家,不然就散了。”
张亮在心里想,母亲一定不希望看到张家现在这个样子。
他与张实萧硬撑着,牵头带着大家一步步往前走,想尽一切办法,最终办结了母亲的葬礼。
之后的一段时间,张亮决定要改变这种家人之间支离破碎的状况,他知道这将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他首先从张飘飘和张二贵入手,因为他们之前表现的情况最为严重,只顾自己的家里事,不管不问母亲的葬礼事情。
每次事情之后,张亮都会耐心地找他们谈心,推心置腹地与他们沟通。
摘瓜事件和草莓事件之后,两兄弟对大哥就很有意见,但经过张亮的耐心教导,他们的思想开始有了一些转变,在后续的工作中也配合作了一些事情。
都是一个娘胎里生的亲兄弟,张亮的话虽然简单,但却触动了二弟和三弟的心弦。他们开始逐渐减少了逃避的次数,并且在张亮的帮助下,重新认识了自己的责任。
对于五弟张雨眉,张亮也没有放弃。
他经常去五弟家看望他,帮他关照孩子的学业,将大女儿带到县城读小学、初中和高中,极大地分担了家庭的负担和压力。
在一次家庭聚会上,张亮当着全家人的面说:“小弟,不管以前发生了什么,我们都是一家人。你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我们一起面对,能帮的一定会尽力帮你,这也是母亲生前交代过的事。”
张雨眉听了张亮的话,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他感受到了大哥的真诚和家庭的温暖,心中的隔阂也开始慢慢消除。
在家庭关系逐渐缓和的过程中,张亮想到了一个主意。母亲生前住过的房子,因为年久失修,已经变得破败不堪。
张亮决定重新修缮这座房子,将它变成一个家庭纪念点,让母亲的精神永远留在这个家里。
他的这个想法得到了家人的一致赞同。
于是,张亮开始四处筹集资金,同时自己也学习建筑知识,参与到修缮工作中。
在修缮过程中,每一块砖瓦的选择,每一个角落的布置,都倾注了张亮和家人的心血。
他们在房子里摆放了母亲生前的照片,还有一些她用过的旧物件,如针线盒、老花镜等。
这些看似普通的针线盒、老花镜等东西,却承载着对母亲的回忆和家庭的温暖。
平时,每当张亮看到它们静静地躺在抽屉的角落,心中便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情感。
针线盒,那个木质的小盒子,已经有些斑驳,却依然坚固。它见证了张嫂无数次为张家儿女缝补衣物的场景。
小的时候,每当张亮顽皮地弄破了衣服,张嫂总是耐心地拿出针线盒,一针一线地为他缝补。
在小张亮的眼里,母亲的手艺是那么娴熟,每一针每一线都充满了母爱的细腻与温暖。
如今,每当我看到那个针线盒,就仿佛看到了母亲那双温柔的眼睛,充满了无尽的关爱。
而老花镜,更是张嫂岁月流逝的见证。
随着年岁的增长,张嫂的视力逐渐下降,但她依然坚持为六个孩子和丈夫张木匠织毛衣、缝被子。
每当她戴上老花镜,认真地做着这些琐事时,张亮都能感受到母亲那份对家庭的执着与付出。
老花镜的镜片上,时常会留下张嫂辛勤的汗水和岁月的痕迹,但在张亮心中,它却是最闪耀的宝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