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商队、超市、作坊的各阶层管理人员的能力迅速的提升,张志明已经不用事事都亲自去盯着,他个人的工作重点也开始了慢慢转移了。按张志明的规划,他未来的工作重点主要放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旗下所有团队的战略规划和发展方向。尽管各个团队的管理人员可能会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但他们永远也无法拥有像张志明那样,出生于红旗之下,成长于春风之中的自由灵魂。这种独特的背景使得他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做出更为准确的决策。同时,由于他对历史轨迹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因此能够对整个天下形势进行精准地判断。这是其他任何人都难以企及的优势。所以说,即使其他团队的管理人员再怎么努力,他们也不可能具备张志明这样精准的判断力和气势恢宏的格局。
其二、颠覆式新产品的研究。如果张志明不插手,按目前的技术能力,即使是全世界最顶尖工匠集中在一起研究也没法对目前的科技做出太多的改变。每一种新产品、新技术的面世都是前人无数心血、汗水的积累,尤其是工业基础发展的结果。
其三、教育事业。作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张志明深知人才的重要性,而教育才是培养优秀人才的沃土。所以他决定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来支持教育事业,帮助更多在他旗下所有员工和企业周边的贫困孩子获得免费的受教育机会。为此,他设立了奖学金计划,鼓励员工积极向学,资助贫困家庭的学生完成他所设定的学业,并为他们提供实习、就业和晋升的机会。通过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社会知名度,赢得民心,也增强了员工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此外,他还关注教师队伍建设,组织培训和交流活动,提升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通过以上种种努力,张志明希望能够为自己的团队培养出更多有能力、有责任感的人才。
其中第一、第三项是张志明从组建团队开始就一直在做的事情,而且必须持之以恒的执行下去,越往后效果就会越明显。目前这两项工作做得还不错,因此张志明才有时间去捣鼓新产品。
最近张志明一直在想办法增加多几样张无记作坊的产品,以提升商队的竞争力,积累更多的资金为下一步商业布局广州等大都市做准备。
首先从最简单的一个产品开始,就是提炼精盐。在元朝时期,盐的来源主要有三种:井盐、池盐、海盐。井盐也就是通过钻井汲取地下卤水制成的盐,主要集中分布在川渝地区的;池盐就是湖盐,产于咸水湖,主要分布于山西、内蒙与西北各地;海盐就是沿海各地通过海水的自然蒸发或者人工加热卤水使其蒸发形成盐的结晶。当然还有岩盐等来源就不再一一铺叙了,这时候的盐产量虽不小,但质量堪忧。基本都是粗盐,杂质太多,口感偏苦、涩。这时候的盐的颜色普遍发黑,最好质量应该是极少部分的湖盐,天然杂质较少,颜色偏青,也叫青盐,价格较贵,只有富贵人家才有能力购买。
张志明要制作的精盐其实并不复杂,对教化学的张老师来说就手到擒来的事。整个过程就是把买来的粗盐加入水中,不断搅拌使粗盐溶于水,直至不能再溶于水为止,然后经过几层从粗到细的过滤(尤其要经过木炭的过滤)把大部分杂质过滤掉,最后再加入口碱(碳酸钠又叫苏打,天然矿,自古应用于印染、制革、食用。)产生不溶于水的碳酸镁、碳酸钙,再次过滤、加热就能析出雪白细腻的精盐。没了钙、镁离子和其它杂质的影响,精盐的口感就只有纯粹咸味而没有苦涩味,颜色雪白细腻。
在张老师的指点下,狗子同学经过两天的不断试验就已经提炼出三十斤雪白雪白的精盐了,可以说精盐的研发已经成功了,剩下的就是安排生产而已。张志明之前因为作坊用盐量大而创业初期因缺资金而开挖的小型盐田现在就可以大展身手了。虽然官府对私盐的打击力度不小,但是人家方国珍等私盐贩子在江南那么富庶的地区制做私盐、贩卖私盐也没见有多大事,自己在这么偏远之地,买一点又能怎样。
张志明接下来想捣鼓的产品是味精、鸡精、肥皂。本来还想弄点高度白酒的,没穿越之前看的穿越小说总有高度白酒挣大钱的桥段,也想着试试。后来经过商队出征一趟发现元朝已经有蒸馏技术了,这时候最高的白酒度数应该已超过四十度了,这才放弃了高度酒的试验。
味精是钠盐的一种,其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是一种鲜味剂。味精的鲜度极高,溶解于三千倍的水中仍能辨出,但其鲜味只有与食盐并存时才能显出。在真正历史的发展中,直到一九零八年,日本的池田菊苗在蒸煮海带时析出了谷氨酸钠的晶体,并发现这种钠盐就有高浓度的鲜味;一九零九年日本开始生产以谷氨酸钠为主要成分的“味之素”并出售,这才有了后世的味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