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5章 经世潜才和美好期待(2 / 2)玺灵志首页

正心不在焉打扫屋子的半夏听到,顺口回答:“就是在着火点外围砍伐一圈树木,然后点火往里面烧,让风系元灵职业者配合吹风,里面烧完了,火就灭了。”

“你还懂统调答题?”林云孙好奇看向正在扫地的半夏,没想到一个小丫鬟竟然对这种事情侃侃而谈。

“啊……”半夏反应过来,连忙说道,“少爷给我说的,我也不懂,就记下来了,先生,对不起,我不是故意打扰您看书的。”

“无妨无妨,不用紧张。”林云孙转过身,继续看剩下几张纸上的东西。

等半夏打扫完屋子准备离开的时候,林云孙交代让把钟禾叫过来。

“林老,您找我。”

“这些是你写的?”

“这不乡试第三场统调延期了嘛,随手压点儿题,还想着让您指点指点呢。”

“你答题思路完整清晰,步骤有条不紊,考虑细致全面,有经世之才。”

“林老过奖了,都是纸上谈兵。”

“统调一科,最为考验学子能力素养,钟小友之才,稍稍磨砺,已可胜任知县。小友坐,老夫和你多聊几句”

“能得林老的指点,是晚生之幸。”

“统调题目多有突发事件之处理,大夏疆域辽阔,洪涝灾荒、天灾人祸,年年不可避也,老夫常想,这应急之事,当如何形成长久之策。”

能与林云孙这样的大佬讨论,既是学习的机会,也是表现的机会,相比于正心书院学子讨论的经义、诗词等内容。

这才是钟禾擅长的领域。

于是,钟禾也不藏拙,用心回答。

“应急之事,学生认为,防灾救灾减灾同等重要,当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建专业之队伍,统各方之力量,强风险之防范,储常备之物资,重日常之宣传,提响应之速度……”

钟禾滔滔不绝,林云孙频频颔首。

“然,队伍之普遍建立,恐生冗官冗吏,用度过繁。”

“队伍可分三类,朝廷供养为一,义行鼓励为二,乡邻组织为三”。

“此三者有何说法?”林云孙来了兴致。

“朝廷供养分区设之,定员管理,定期考核,统筹调度;可鼓励义行人士建立义务救援之队伍,自筹资金,自募人才,接受管理,朝廷仅需施恩于荣誉,如恩云尉之策,无需一钱一粮,趋之如骛;民间应以府、以县、以坊为单位,农闲之时,号乡勇学练,组织比试,提振积极,赏予先进,有潜力者,擢为小吏。”

官方队伍、志愿者队伍、民间日常宣传训练,三者合一。

钟禾的建议在前世都是成熟的路子,在这里就显得比较有前瞻性,颗粒化程度比较高。

大夏目前尚没有这方面的完备政策,毕竟经济发展程度影响了社会管理制度。

三省六部这种大部门制,也会导致精细化管理程度不足。

当然,钟禾也知道,大夏的人口密度、建筑场所复杂程度、危化企业等等,都暂时没有这方面的需求,自己也是想到哪里说到哪里。

林云孙只是随便想了个话题,钟禾竟然能这么快速整理出思路,让他啧啧称奇。

细细思索,林云孙立刻发现里面的风险所在,“义行队伍,此举或有风险,外出救援,路引需行之方便,聚集训练,难保不生出是非,若纷纷建立,互相串联,动摇大夏之根基。”

别说这个世界了,前世NGO生出多少事端,又成为多少资本的白手套。

“义行队伍之建立,可报官府审批,颁发符牌,定登记之地点,限活动之范围,限人员之数量,凡有需要,当听官府调配,不得擅自行动。亦可要求其定期报告,建内部监督之机制,随机抽查,鼓励民众监视。”

就着应急处置的话题,慢慢谈到了社会组织,随即又延伸到财政支出、基层管理、烈士褒扬、科举改革、学院发展、物价管控……

大夏文风自由,谈这些不算忌讳。

钟禾前世工作经历比较复杂,基本上哪一方面都能谈些思路,输出些想法,给出逻辑自洽的解决方案。

用前世的话说,就是在多个岗位历经考验,既有深厚的思想理论储备,又有丰富的基层实践经验,还有开阔的全局把控视野,是一位德才兼备,有能力、有担当、有魄力的优秀人才。

林云孙在大夏朝堂混了三十多年,经验阅历十分丰富,看问题也是一针见血。

两人聊得尽兴,直到天黑,半夏过来唤着吃饭。

“不错,不错,没曾想这小小院落里,竟藏了一位经世潜才。”林云孙抚掌起身,“改日再聊,不,明日再聊。”

若是钟禾在某个方面出彩,那要鼓励赞扬一番,但各个方面都有独到见解,在林云孙看来,已经无需过度褒赞。

从心底里,林云孙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平等看待钟禾了。

甚至于在林云孙看来,即便是京城的很多三品大员,若论处事之思路,也远不如钟禾。

当然了,思路归思路,纸上谈兵终究不是躬身做事,书生要变成大夏官员,尚需磨练一番,吃吃苦头才行。

对钟禾来说,如此深入的讨论,既是思考问题、逻辑分析的本能,也是在林云孙这个政坛大佬面前展示的良机,未来也许有些用处。

此外,钟禾还想给林云孙提供一些施政思路,即便自己说的不一定符合大夏实际,但对于林云孙这种政治精英来说,只需要提供一个切口,就能延展出很多想法。

毕竟,钟禾来到了这个世界,这里变得更完善一些、更稳定一些,自己总能过得更舒坦一些。

大概是,钟禾对大夏生活变得更美好一些的……

向往和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