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五章 闻香识臭(上)(1 / 2)在大唐窃国的日子首页

因为交通便捷,唐人多喜好旅游,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入乡随俗,不然到了一个新的城市犯了别人的忌讳轻则被打,重则会被打死。

胡人不吃猪肉,因为可兰经中说此物贪食,不洁,故不可食。

汉人不吃牛肉,因为牛有养人之德,而且牛是重要的农耕工具,唐律也有规定,主人擅自杀牛是要徒一年的。

于是羊成了长安城中最受欢迎的肉食。

可是羊肉这东西膻味重,要去除那股怪味必须用到西域的香料,那价格,一下子就涨到天上去了。

香料是暴利的买卖,目前由粟特人垄断,没有了香料长安的许多行业都要停摆,其实没有香料人也能过得很好,以前没有胡椒华人还不是照样吃羊肉?可是人已经习惯了有香料的生活,想改回去实在太困难了。

香料很贵,用来称香料的秤跟金银行称黄金用的那种小秤是一样的,至于具体价格是多少得看行市当天的价格。

普通人吃羊肉放点香料都要想半天,李林甫李宰相却用香料来刷墙,王守善他们此时身处的长兴坊距离李宰相住的平康坊还有段距离,但他们已经能闻到宰相家那新刷的红墙香味了。

同样是宰相,张九龄张宰相就住在东城南边的修政坊,那边打隋末就开始荒废了,每年只有三月三上巳节的时候热闹点,只是那些贵胄们走了之后会在衢陌间留下一地的马粪,还不知道城中的拾粪者什么时候才去清理。

人食五谷,而五谷哪有不施肥就长成的?南方是日照最充足的方向,同时也是居民区分部相对稀少的地方,从明德门一出去就是皇帝祭天的天坛,天坛正对的就是一片庄稼地。

南出明德门的子午道虽然崎岖迂回可是南边水网密布,风景优美,园林密布,许多王孙在城外也有田产,这一带在汉武帝时期曾经出产过一禾九穗的麦子,因此也被称为神禾原。

每年花那么多钱祭天还是有用处的,开元盛世关中公仓私仓皆满,不用再像隋末时一样担心易子而食的事情发生了。

但王守善现在极度怀疑那个住在平康坊东南隅的李宰相能不能当个合格的宰相,张九龄的身体不好,上朝连记事用的笏板都拿不稳,得有人替他拿着。张九龄跟李隆基差七岁,和整日修道养生、梨园唱晚的李隆基相比身为宰相必然殚精竭虑,老得自然比李隆基快,那修政坊又人少偏僻时常有狐魂野鬼出没,张宰相的身体恐怕比传闻中更糟糕。

李林甫比李隆基大两岁,今日在西市卖出去的新罗女奴有一半都是他家买的,李宰相跟李隆基一样身体很好,不过他好奢,这种人活得越久浪费得越多,老百姓摊上这么位宰相实非社稷之福。

老百姓没钱,吃不起肉就只能吃素,供应长安城上百万人的蔬菜、瓜果、粮食的种植地就在南边的毕原和神禾原一带。

仅仅只开半天的市是无法满足长安人菜篮子需求的,即便是贵人云集的东城还是有菜店、胡饼店这种向普通百姓营业的小店。

长安城中几个大一点的印刷作坊在东市内,有时加班赶工只能住在东市里,工人们饿了干不动活总不能拿着鞭子抽他们吧?东市里有家胡人开的毕罗店,那里可以通宵提供食物。

昭武九姓之中以康、安、曹三姓最为常见,胡人华化后取得名字也越来越像汉人,长安城中最有名的毕罗店老板姓康,名巴适,据说此人祖上在蜀山游玩时偶遇仙人,得到烹制肉类的秘方,回到长安后他们家就不再做颠沛流离的客商,专心做起了毕罗店生意,靠着那个秘方他们在长安站住了脚。

“巴适”在蜀音中就是大好、好吃的意思,东市内的毕罗店只是康家毕罗的偏铺,他们的正铺建在长兴坊,这家店正对着横街的坊墙被拆了,建了个充满西域风情的拱形门,院子里搭设了棚架,看样子是种了葡萄,棚下铺了厚厚的毡毯。

此时还不到晚饭时间,可是胡人、华人都已经脱了鞋席地混坐,正堂一楼则被新科进士们占据,他们躁动的欢笑声即便在大街上也能听到。

晌午的那两碗米饭早就已经被消化得无影无踪,闻着那香气扑鼻的烤肉味王守善的肚子立刻雷鸣似得叫了起来,这声音刚好被玊玉听到了,她回过头来古怪得看了他一眼。

“道长,咱们吃了饭再走吧。”王守善强笑着,背着手将那双蒙了灰的绣花鞋藏在身后。

“你这人怎么就知道吃,我们还有事要办呢。”

“吃饱了人才有力气干活,秦始皇修长城时还让人吃饭喝水呢。”肚子饿的人心情就有点不好,东城多汉人,街上到处都是卖大肉夹馍的,他看着没食欲,好不容易遇到一家胡人开的毕罗店他岂肯错过。

吃饭比天大,这女道士一看就知道没饿过肚子,不知道饥饿的滋味有多难受。

要不是现在他有求于她,他早就自己进去了。

他耐着性子等了一会儿,见她还是皱着眉犹豫不决便自顾自得转身,走进了店里。

烤肉多香啊,而且中午她就吃了几个果子,他就不信她没饿。

“老板,还有地方没?”远远看到正堂门口穿着丝绸笑脸迎客的胡人,王守善便朗声用粟特语笑着大喊,哪个商人不喜欢当老板的?

“哦,这位弟兄,里面请里面请。”老板亦用粟特语大笑着说,右手按在胸口,行了个粟特人的礼,但在直起身时,他就像被雷劈了一样呆呆得看着王守善的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