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朝陈氏最出名的就是那个写出后庭花的陈叔宝了。照理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陈叔宝的族人应该也是废物,不过义门陈氏却以孝义治家。最早他们是在德安一带定居,后来因为堂口有个叫陈旺的族人在江门做官,在当地买房置业,大家就迁到了江洲。
那家人不仅养的狗,人也是一样的,大家到齐了吃饭,儒家的理想世界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陈家的孩子是全家族所有女人一起养大的,孩子饿了随便找个女人都会给饭吃,竹竿上晾的任何衣服拿了就可以穿,就跟自己的一样,在这个一丁点财富都要分得清清楚楚,按照贫穷和富有分高低贵贱的时代,义门陈氏的生活方式简直让人无法想象,在观察了很久,发现他们家确实没有伤风败俗的习俗后采风御史就写进了邸报里。
所有人都觉得不可能发生,都等着看他们的笑话,看这种生活他们能坚持多久,李隆基听说此奇事后就拜了一个陈家人当太子太傅,此人名叫陈邕,字崇德,号南山,高宗麟德二年生人,祖籍京兆万年,同时他还是礼部尚书左仆射,因为与李林甫不和,于开元二十四年被贬到闽地当采访使去了。
李林甫是礼部尚书拜相的,也就是在同一年李林甫接替张九龄成为中书令。以前科举和铨选都是吏部负责,李林甫上奏将这个职能分开,礼部负责科举,吏部负责铨选,礼部南院也因此要装上荆棘,防止有人翻墙进入。但是陈邕却认为不应该把考场布置得跟监狱一样。李林甫反驳他的原因也很直接,例数开国以来所有的科场舞弊案,最终都没有把陈邕说服,这世上不是所有人都能跟陈家人一样高风亮节,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李林甫是个很务实的人,他将考场管得严一点哪里有错了?
社日聚餐,菜已经上桌,人没到齐就开始吃饭是不礼貌的,儿女要是伸筷子了父母应该教训,这是最基本的家教。这个时候父母要是说“孩子小,不懂事,大家别见怪”大家可以理解,要是父母不管不顾,让熊孩子不管其他人,夹自己喜欢吃的菜,那就没办法了,狗被训练过之后都知道不许吃饭盆里的食物它就不吃,要主人“可以吃了”后它才开吃,李林甫的田令里下了限购令,每人每家限购良田百亩,可是贪心的人却还是想办法钻法律的空子,无视禁令继续购买。主人说了“不可以吃了”,“狗子”还是不听劝阻,一个劲埋头苦吃,吃了他还向没得吃的人嘚瑟,“你看我吃了好多独食!你羡慕我不?嫉妒我不?”,完了他还收田租,把没钱的佃户往绝路上逼,田租和租用调加在一起农户基本上没有什么积蓄,终日忙碌总会生病,生病没钱治病要么等死、要么卖房卖地借高利贷,这个时候狗地主又出现了,假仁假义得说农民在自己这里借钱利息可以便宜点,做假账逃税漏税,有钱到了一定程度就想当官,科举考试又考不过,就又走关系,这种人哪怕孔子重新活过来都没有办法教他成人,人的尊敬不是靠压迫得来的,只有肯给予别人帮助,才能获得尊敬。人拉屎撒尿也是要经过训练的,有的小孩两三岁了还会出现尿床的现象,就是因为小的时候没训练好。长大一点了就要教他去茅厕,人喝醉了没有自控力,那时候在街边解决可以理解,处于清醒状态还这么干,那就不是文明礼貌的语言能形容了。
老师能教的东西有限,最终还是要父母言传身教,李隆基自称阿瞒,他教导孩子的方式也跟曹操相似,在三国群雄之中教育子女最有成效的就是曹操。不过曹操不是教儿子们像自己,曹操教育孩子目标明确,他要培养的是治国平天下的万乘之才。在他的心目中,孙权是孩子们的榜样,史有“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一说,同样是“官二代”,孙权雄才大略,独霸一方,不臣曹魏,这是个让他又恨又敬的豪杰,而刘琮在曹操没打到荆州就率众投降了,把老子辛辛苦苦创下的家业拱手相送,这样不忠不孝没骨气的人,在他曹某人的眼中与猪狗无异。
教“官二代”就不能用简单的穷养儿子那么简单了,有感于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和袁尚窝里斗,曹操就一直对儿子们严加管教,并且对儿子们一视同仁,给他们请最好的幕僚陪他们读书。
袁绍自带“王霸”之气,早期文武兼备,治下百姓安居乐业,天下诸侯之首名副其实,可是他的儿子们一个比一个不成材,官渡之战输给曹操后,袁氏集团实力急剧下滑,回到冀州后,袁绍陆续平定了各处的叛乱,但不久后袁绍病死了。由于袁绍平素有德政,去世之时,河北百姓没有不悲痛的。大儿子袁谭在袁绍平定河北的过程中屡建战功,袁绍将袁谭过继给亡兄袁基为继子,并让袁谭出守青州为都督,后曹操封其为刺史,袁谭到青州之时,所控制地盘只有平原,于是在北排田楷,东攻孔融,曜兵海隅,终于占有整个青州,之后便据守此地。百姓欣喜,但后因用人不当、到处掳掠、赏罚不公而大失民心。
袁绍去世后,审配等伪立遗令,拥立袁尚为继承人,袁谭不能继位,心怀愤恨。后袁谭、袁尚二人的矛盾彻底爆发,袁谭联合曹操共同攻打袁尚,在攻打邺的时候曹孟德依照郭嘉之计坐看他们兄弟骨肉相残。
曹操攻破邺城后,袁尚投奔袁熙,后来袁熙部下焦触、张南叛变,袁熙和袁尚逃到乌桓。结果乌桓又被曹操所破,两兄弟只得投奔辽东的公孙康,结果这两兄弟还想杀掉公孙康自立,而公孙康也不是善茬,也想除掉这两兄弟,辽东终究是公孙家的地盘,最后公孙康砍下二人的脑袋送给曹操,北方于是统一。
袁熙的妻子叫甄宓,甄氏因为姿貌绝伦,被曹丕所纳,甚得宠爱,生下儿子曹叡和女儿曹氏,在年轻时曹丕也是和袁氏兄弟差不多的人,崔琰原本是袁绍的手下,成为曹丕的老师后就把袁家人分崩离析、游手好闲、最后无立足之地的过程给曹丕说了,曹丕由此“改邪归正”。
曹操很顾家,他绝不是正人君子,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男人”,只是比起不喜欢读书卖草鞋的刘备,以及与人斗其乐无穷的孙权,曹家父子在那个乱世里确实要好多了。
曹操最大的问题就是对接班人迟疑,同时他又是个温情脉脉、严中有慈的父亲。他年轻时也因为处理了犯夜的权贵而被逐出洛阳,搭配到顿丘去当县令了,在写给儿子的信里他说时隔多年以后再想起,自己依旧不后悔当初的决定。他给了儿子们最好的一切,又一视同仁,就让儿子们觉得自己都有机会,魏太子相争最后让司马懿坐收渔翁之利的结局几乎是他一手造成的,特别是曹丕曹植为了争夺储君明争暗斗了数年,兄弟之间根本没有什么感情,虽是兄弟却形同陌路。建安十六年,曹操封曹植为平原侯,这也宣告曹植在太子之位的争夺中失败了,在以后的日子里,曹操对他所有的儿子都一一封侯,并训诫他们要“训以恭慎之至言,辅以天下之端士。”同时对儿子们严加管控,禁止他们之间相互联络、走动反之他们形成朋党。
曹丕称帝的时候,诸侯不仅不能相互联络,就连进京面见皇帝的权利也没有了,曹丕颁布“诸侯不朝之令”,从此诸侯兄弟不能顺便进入首都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