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菁这才面对着天子说了第一句话:“小女姓李名菲,一睹龙颜,实是三生有幸!”她随口取的名字用意也很明显,就是暗示自己实质上不姓李。茶香这时也端了上好的龙凤团茶上来。赵佶端着茶杯,闻着茶的幽香,笑道:“这江南的好茶如美女一样,教人经久不忘,要不是在下被国事繁忙,真想亲自去那边看一看。”
其实这龙凤团茶产于福建,虽从广义上来说亦是属于江南,但一般不被认为是江南。
一般来说,此时李师师都会为他奏上一曲。李师师心下暗道:“若是要跟皇上提起李大人之事,需要文妹妹有所表现才能启口。”便道:“既然今天妾身这位远房侄女在这里,姑侄二人就为大官人合奏一曲吧。”朝着文菁点了下头,示意她取下腰间的长笛。
李师师坐到古筝前,轻拢慢捻,信手而拨,乐声响起,是名曲高山流水,曲调悠扬婉转地开始四散。与此同时,文菁将竹笛贴在唇边,跟着筝声,玉指在竹管上灵动。赵佶手中端着茶杯,闭目倾听,听惯了李师师吹拉弹唱的他此时把注意力集中在笛声中,初时舒缓悠扬,像随风飘扬的柳絮一样在筝声周围缠绕徘徊过一会儿,筝声变得高昂,笛声如高山流水中潺潺的水声,在边上低吟浅唱重拍过后,筝声却是有意低沉,在徐徐下行的曲调中笛声竟然适时地从伴声变为主旋律至下一段上行的曲调时,笛声更是将人置身于高山流水的边上,筝声倒成了水流的伴音。筝笛两种曲调交错相应,很快又汇在一起,呈现出一片天人合一的全景,这是一种完全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美妙。几点泛音缓缓流过,最后的余韵带着淡淡的忧伤诉说着知音的难觅。
曲终已久,不但是这边的赵佶,门外的丫鬟、侍卫还有隔壁屋的徐晟都沉浸在适情的意境之中。当然其他人没有他这般敏锐的鉴别能力和听音能力,但亦能感觉到这一筝笛合奏真的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吹奏的二人心下亦是惊奇不已。李师师原先以筝声作为主旋律来带动笛声只是怕她技艺不够纯熟,未料演奏开始后渐渐发现自己的担心完全多余文菁初时也是比较收敛,只是想给她作伴音,但很快发现她的手法炉火纯青,是以在筝声下行之后适时为主。恰恰如此才使得两种声音先后飞扬,最终交汇,呈现相得益彰之美。
赵佶拍手道:“妙!实在是妙!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绝唱世人已经无从知晓,但听二位姑娘的筝笛合奏,当真是知音再世。太虚之中,风卷云舒,高山流水,再闻知音。二位姑娘之间当真配得上知音二字!”将手中的折扇放下,站起身来,在桌上挥毫写下苍劲有力的“知音”二字呈于李师师。
李师师演奏这高山流水本也是无意之举,文菁听她选了这首曲子,认为其中隐隐含着李纲与天子君臣之情,暗示皇上能够成为李大人的知音而重用他。现下听他这么一解释,倒也觉得合情合理。李师师这些年来在醉杏楼,总有各式各样的贵族想与她合奏,竟然没找到一个完全称心如意的:心情好时便压低自己这边的声音,完全随着对方的世俗之音心情不好时便重拍而起,完全驾驭着整个局势,对方多有弦断或直接愣住的笑料只有在极少数时候,会平和地带起对方的曲调而做到表面上的“曲偕”。文菁只是学时与师父许贯忠合奏过,之后不曾遇上与自己相当的人,听别人弹奏时,虽然不会直接指出对方奏得不好,但心中也有些不快,在太湖中听李明月弹琴便是一个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