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五章 尝试创作(2 / 2)我真的是导演大师首页

他最初和王海谈的是一集制作费一百八十万,总投资两千万上下,李良有自知之明,晓得饭要一口口吃。

看着王海斗志满满的样子,李良笑着道:“那我就恭候佳音了?”

“行啊,那我也不跟你客套,不整接风宴什么的虚头,我把林加洛给你留下,他会带你去公司选人建组,我这边会尽快把制作费用落实下来,放心,肯定两千万起步!”

说着,王海就准备往外走,不过李良却道:“攒组的事儿不急,这戏我准备最多要三个机位,主要画面还是手持拍摄,所以剧组人员应该不会要太多。

倒是这剧本,我还有些不满意,准备再花些时间好好修改一下。”

《无证之罪》的原版的确是让李良又爱又恨,爱的是这戏用一种几乎残忍的方式引申出来的主题--法理与情理,然后在这个主题上去辐射人性的展现,去刻画出与之纠葛的三大角色,痞.警严良,连环杀人案凶手骆闻,人形凶兽李丰田。

至于他恨的地方那就太多了,第一,作为一个悬疑推理类电视剧,哪怕只是将推理作为一个容器,或者说一层皮,但逻辑上的硬伤实在太多。

第二,剧中人物的智商忽高忽低,完全是为剧情服务,其中某些角色尤为突出,实在让人难以适从。

第三,导演对镜头的运用太过随意,且主次不分,在有明显主题的情况下,为了刻意渲染人性的恶,浪费了大量的镜头,不仅冲淡了主题,也造成整体拖沓,节奏缓慢,由此造成大量观剧者弃坑。

第四,导演的叙事方式很有问题。在李良看来,这剧应该属于多中心叙事,可导演为了想渲染更多主题之外的东西,给部分角色额外增加了不少戏份,造成了实质上的POV(去中心化)的叙事方式。

可问题在于,这种方式应该是客观的,镜头只是一个陈述者,就如同权游,镜头把史塔克一家一个个的送上死路,却没有任何明显的感情偏向。

可这位导演的镜头明显是有情感偏向的,这点从他的人设就能看出来,比如骆闻,这位连环凶杀案的凶手,他从一出场就参照了嫌疑人X的献身,让不少观影者从头到尾都对他抱以极高的同情度。正是因此,这个电影的叙事方式显得四不像,以至于整个故事在叙述上给人一种有些凌乱的感觉。

第五,...

第N,...

可不管这剧有多少缺点,可李良实在太喜欢这剧的内核,加之这剧短小精干,适合作为他初来乍到的试手之作,所以从一开始他就打定主意对原剧进行大修,只是庆城那边事情太多,以至于他还没开始动工就被迫出逃来了京都。

但李良不打算改变主意,甚至知道王海的难处后,他还准备花更多精力认真修改,不带一丝一毫的敷衍,不为别的,就冲着王海对自己的信任。

王海倒是蛮诧异的,在他看来这剧本已经很好了,可他也没说什么,只是道:“行,你想咋弄就咋弄,需要帮忙开口就是。”

“还真有让你帮忙的地方,我准备明天就去哈城,你那边有门路没?我想去当地刑警队实地体验一段时间,最好再找几个经验丰富的老刑警聊聊,当然,这里面有心理侧写方面的专家更好。”

听到李良的要求,王海真有些吃惊,但随即是高兴,笑着道:“你这是要精益求精?你小子可真是够疯的,行,包在我身上,最迟三天给你消息。”

两天后,李良如同过客般离开了京都,来到了更北方的哈城,然后,他在这里一住就是一个来月。

这一个月间,李良除开警队体验外,什么也没干,就在这座城市安安静静的生活,然后四处行走。他在熟悉这座城市,熟悉这里的人,适应这座城市的节奏,体会这座城市的感觉。

他把这种方式叫做沉浸式体验,他认为一部电影最理想的情况,不单是演员找到状态,进入角色;导演,这个把控着镜头的人,同样需要找到感觉,然后把这种感觉通过镜头描绘出来,与电影的背景相契合。

原本他还想继续住下去,然后逐步开展一些工作,只是魏正华这几天一天七八个电话来催他参加已经开幕的FIRST青年电影展,陈素玉那边也是电话不断。

李良知道这事儿他必须得去,所以也只得暂时中断自己的沉浸式体验,离开哈城,前往千多公里之外的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