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章出山(2 / 2)三国之赤帝首页

“我们三个一起,还能——”

关羽:“——是,打不过。”

听两个哥哥都这么说,张翼德有些泄气,接着又有些不服气:“我们三个都打不过,那些山贼土匪游侠儿,他们就能打过了?”

“从涿县到向南,到中山,常山,渤海……大概有五百里。”刘备平静的说:“再向南,就是太平道势力最大的冀州,青,徐。我就顾不上了。”

“五百里路。”关羽接着说:“张角一行人得不到任何补给,他们所经过的所有县,乡,亭。所有驿站,客栈,坊市,水陆码头都要受到攻击。啸聚山林的匪徒,强盗,游侠儿。所有人都想要他们的命。”

“这样,就能要他们的命了?”

“要不了。”刘备摇了摇头:“不过他们会很累,很疲惫。张角的手下,大概只有那个叫马元义的能活下来。

就算活下来的马元义,也会浑身是伤。不单单帮不上忙,还会拖累张角。”

关羽:“到时候,我们就可以上了。”

张飞:“哦。到时候,我们就能要他的命了?”

刘备沉默了一会儿:“大概有三成的机会吧。”

“三——”张飞愣了一下,然后忍不住大叫:“都这样了,怎么才三成啊?!”

关羽:“三成就不错了,对方是太平道教祖,天下第一高手,三成,已经够多的了。”

张飞:“可,可是——”

刘备摆了摆手:“所以三天前,在他来这里时,我叫宪和带了一封信给公孙伯圭。向他要,五百骑白马。”

说完之后,刘备便继续向前。向着他最爱待的那间静室走过去。关羽和张飞跟在他后面。前者仍旧微眯着眼,一语不发。后者还是忍不住,想要说话。

“翼德,有什么就说什么啊。”推开门,龙涎香的味道传来。刘玄德看着静室里的摆设暗暗叹气,同时这样说道。

“五百骑白马……那可是白马义从啊。公孙瓒会给?”

“我认识的那个伯圭兄,会给。”刘备点头。

“那为什么不多要点啊?”

关羽:“再多了,太引人注目。反而不好。”

“哦……”张飞点点头:“那这样一来……”

关羽:“六成。”

张飞一听又着急了:“都做到这份上了,怎么才六成?!”

“够多了。”刘备叹了口气说完之后,刘备转身向外走去——关羽和张飞一齐跟在后面。他一边走,一边说着:“屋里的东西全不要了——世平,世平——你把这些都卖了。”

“大哥?!”

听刘备这么说,张飞更惊讶了:“那静室里的,可都是你的心爱之物啊!”

刘备:“很快就不是了。”

“不是?”

“很快,那些东西在我眼里,就比不上一把谷子,一把粟,或者一匹马,一口剑了。所以要趁早卖个好价钱。”

“那琴,大哥最喜欢的那把伏羲琴呢?!那可是当年神农伏羲氏制的瑶琴啊!”

“——那张琴啊。仿的。”

“仿的?”

关羽:“就是假的。”

“假——我们当时花了五百金才买下来的啊!”

“所以这一回我们要卖一千金,不,两千。”

张飞又停了一下,接着快步追上去:“大哥,大哥你不再考虑一下?就算是我也知道,太平道,那可是太平道啊。百万信徒,百万。上至十常侍那样的权宦,下到贩夫走卒,他们全有交往。

五成的机会是不是少了点。要不要再商量商量?我脑子不好用,你和二哥可都是聪明人,好好想想看——不,不对,就算有十成把握也不行啊!杀了张角,太平道不得和我们拼命?!我们怎么也拼不过他们呀!大哥,二哥——”

“——不用想了。”刘备打断了他的话。

关羽:“不要说六成,就算只有一成,甚至只有半成,大哥都会去做的。”他们继续向前走,又将张飞留在原地。

他楞了一下,再一跺脚:“啊,罢了罢了。既然是兄弟,要死就死在一起吧。走,走,大哥二哥,你们看我砍了张角的脑袋下酒!”

关羽点了点头:“这就对了。”

刘备大笑着:“是的,对了,对了。想想看啊翼德。我们这一战胜了,大汉百姓能少死多少呢。一百万,两百万,或者更多?六成的概率够多了。哈哈哈哈哈哈……”

他大笑着:“备马!准备干粮!骑军准备,随我一起!我们去杀张角!”

随着他的一声令下,刘园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群骑士轰然响应——刘园的大门再次打开。一百五十骑鱼贯而出。这些刘备收养的孤儿,门客挎着角弓,悬着刀,骑在最好的西极马上,一言不发的跟在刘备身后。

一路上,道路两侧的行人们不断向刘备问候着。

又要出去行猎啊。

“嗯,是啊,是啊。这次要猎的猎物可不得了呢。”刘备笑着,这样回答说……

也有在边郡做过戍卒的老人看了忍不住的寻思。

一人双骑。驮马上带着干粮袋,战马脖子上挂着装豆子的褡裢。长刀,马槊,角弓齐备。一些骑士皮袍子里鼓鼓囊囊的好像着了甲……这可不像去行猎的装扮。

而且,如果有和他相熟的乡人看了,就该感觉得到刘备这一会儿有些心不在焉。他还在思考。张角之前说过的话:“你是赤帝血脉。你就应该负责。”

最开始听到这话,是在几年前。当时的他内心有所触动。现在的他只会嗤之以鼻。

孝景皇帝之后,涿郡的刘氏子,闻名州内的清静雅士,背地里的黑道豪杰,来自一千九百年后的灵魂穿越者,不够虔诚的共产主义信徒。刘备刘玄德。

不管他身上流的是什么样的血。他只是他。无论身份如何,救世济民之心,从未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