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龙骧军出关
此次出兵支援辽东却跟西南用兵不同,受限于京营的军事体制,筹措各类器械、粮草以及调兵遣将都需要很多时间来准备,另外,皇帝还特意将这支脱胎于京营的三万人马授予了崭新的番号“龙骧军”,以示从过去京师三大营彻底决裂的态度。
在皇帝看来京师三大营发展到今天已经是落后的军事制度了,正所谓不破不立,这三大营他早晚是要废除的。每岁不知道消耗朝廷多少纹银养着这支拱卫京师,在册账目十八万的部队。可实际上三大营内的将士也就七八万,甚至还不到。
就是这七八万,也多是关系户或者泼皮无赖混入军中,贪兵饷来着,平日里剿剿地方匪寇都稍显力不从心,就更别提劳师远征,跟骁勇善战的enggu、后金作战了。
若非皇帝提前让王象乾整顿京营长达一年之久,恐怕此时驰援广宁城的兵马还需要从其余边军中抽调。
现如今王象乾被调往辽左前线,那么整顿京营的工作就应该找个接班人,皇帝命他推荐人手代理他继续整顿京营,王象乾举荐了两个人,一个是王在晋,另一个是袁可立。
王在晋主持辽务司,袁可立跟杨嗣昌在西北主持马市及整理三边防务。
这两个人都动弹不得。
如此便令皇帝有些为难。
“可笑我堂堂大明国,六千万兆民,可到了关键时刻,竟然无人可用。”皇帝愤怒的叹息道。“武将呢?从武将里推举几个有练兵特长的!”皇帝说道。
王象乾一愣,他忙道:“皇上,这有违祖制啊,除了开国初期,由将帅们指掌兵权,此后皆改由文臣督师,如此才能震慑骄兵悍将,不至于令他们无法牵制,反过来,危害朝廷。”
王象乾说的还是老调常谈,无外乎就是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然后组建禁军的那一套故智。说来说去还是提放着武将,认为武将执掌兵权比文臣执掌兵权对朝廷的潜在威胁更大。
皇帝却有自己的一番计较,他说道:“非常时期,非常手段!”
“再者说,天命在朝廷!无缘无故的武将也不会冒着杀头的风险背叛朕。反倒是用人不疑,能够取得武将们的感激与忠诚,妄加猜测只会换来相互之间的提防与疑心。你不必讳言,就从九边的总兵官里挑选,看看有什么可用之才,可造之才。”
见皇帝执意如此,王象乾只得妥协,他沉吟片刻后,说道:“老臣思来想去,唯有蓟镇参将孙祖寿最为合适。”
孙祖寿?
皇帝忙道:“说说看?”
“孙祖寿虽然是个武将,可人们却以彬雅来尊称他。此人身材高大魁梧,相貌英俊,崇尚节义。幼年受家庭熏陶,学文习武,颇具文人气派。”王象乾为人虽然精明练达,可也不能免俗,为皇帝举荐将才,首要考虑的还是“文人气派”四个字。
大明朝重文轻武的文化氛围实在是太过浓厚了!
“孙祖寿是万历三十二年中的武进士,三十五年,担任保镇固关的守备,他的驻地位于直隶省与山西省之间的交通要道。那地方水土不好,地里产出的粮食很少,因为当地的老百姓多为非作歹,彪悍野蛮,不知礼仪。为了改善民风,孙祖寿在训练军队之余,开办学校,让城中子弟都来上学。并制定乡规民约,明确提出孝敬长辈、兄弟友爱、邻里和睦相处等具体要求,并监督执行,使风俗民情渐渐净化。四方百姓得到消息,纷纷要求到这里来定居,孙祖寿捐出自己的薪俸,盖了许多房屋给他们居住。人多了,民风淳朴了,不再想着歪门邪道,而是一心从事农桑劳作,在山野之中开辟出更多的农田,那地方的日子也算越过越富裕。不过尽管孙祖寿治军有方,造福一方百姓,政绩突出,但因为他守正不阿,从不媚上,以致在任8年未能得到升迁。”
王象乾为皇帝举荐将才,其次考虑的是“为将清廉”四个字。
这头两个标准可都是选拔文臣的标准啊,闻言,皇帝不禁有些着急,觉着这个孙祖寿应该不怎么地,至少不会是个合格的大将。毕竟在明末这种腐败透顶的大环境下,怎么会有“儒将”存在,就更别提为将清廉四个字了,就是太祖成祖、仁宣之治等大明朝的高光时期,符合这两点的明朝将领也是凤毛麟角!
皇帝不悦的说道:“朕让你举荐的是统军大将,而非刀笔小吏。大明朝不缺文人!缺的是横刀立马的大将军!”
见状,王象乾忙道:“皇上,请听臣下慢慢道来。”顿了顿,王象乾讲述了一个关于孙祖寿的故事:万历四十二年,在保镇固关的守备职位上摸爬滚打了八年以后,孙祖寿终于等到升迁,跑到蓟镇标营都司任职。当时蓟镇的总兵官是刘曰梧,刘总兵对孙祖寿这个异类早有耳闻,便问他道:“听说你擅长诗词歌赋,可不曾听闻你治军有何韬略?”
孙祖寿不慌不忙地答道:“作为武臣,要通过军队来安定国家,熟练使用弓箭、刀枪是基本功,每天要出操训练,写诗撰文是陶冶情操的业余爱好。”话音落下,孙祖寿当场演练射箭,十发九中用枪演练重扎,枪洞四周1寸左右的硬木都被他的枪锋碹下。刘总兵看得精神焕发,称赞他是文武双全的国家栋梁。
皇帝不置可否地挑了挑眉头,“如此说来,他倒是个武林高手。”
王象乾说道:“事实上孙将军在蓟镇期间,曾经单枪匹马剿灭一窝乱匪。”
“当时,松棚路有一强盗,以一杆槊使得出神入化而远近闻名。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这股强盗窜入孙祖寿的防区,孙祖寿与敌交锋,强盗用槊来刺,孙祖寿并不躲闪,展臂让过槊锋,紧紧夹住槊杆,抽刀砍其臂膀,吓得强盗弃槊而逃。那强盗的余党见状,也便作鸟兽散,再也不敢跑到孙祖寿的辖区里闹事了。”王象乾讲到此处是,不由得神采飞扬,对孙祖寿的武功颇为倾佩与推崇。
皇帝却是哀声叹气道:“王老师可知道当年萨尔浒之战中,杨镐麾下有一员猛将,名唤刘挺者?此人绰号大刀刘挺,相传他的兵器是一口一百二十斤的镔铁大刀,他挥舞着这口大刀每每冲锋陷阵,身先士卒。他一生经历平缅寇,平罗雄,平朝鲜倭,平播酋,平倮,大小数百战,也算威名震海内。可在萨尔浒之战中,仍不是一败涂地?”
“老师可知道为什么?”
皇帝发问道,可不待王象乾作答,皇帝又喃喃低语般的自说自话道:“因为在萨尔浒战役前,刘挺作战都是小打小闹。最大不过指挥过数千人规模的战斗,这种规模,这种程度的战斗,仅凭诸将的悍勇的确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但萨尔浒不是!”
皇帝的声音变得尖锐起来,王象乾的面色微变。
“萨尔浒是十几万几十万大军一并撕杀的灭国之战!努尔哈赤当年倾巢出动,国朝亦是精锐尽出。这种规模的大决战,绝非是可以依仗主将的匹夫之勇就能获得最终胜利的。”
“贼酋努尔哈赤现在只是一个六旬老人,水水老矣,单论拳脚功夫,马上厮杀,别说刘挺孙祖寿之流,就是京城街上的地痞流氓,上个三五个,努尔哈赤也抵挡不住。可贼酋的棘手之处在于他会将兵!他会万人敌之术!”
“是故,在朕眼中,荆轲、庾东、裴旻式的个人英雄一无是处!朕需要的是多多益善的韩信,是追亡逐北的冠军侯,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的岳武穆!朕需要的是胸有激雷而面如常色的大将军,而不是只会逞一时之勇的匹夫!”
王象乾被训斥的面色潮红,他无法反驳皇帝的高屋建瓴,只能小声解释道:“孙祖寿并非不通兵法,事实上他善于同士卒同甘共苦,在军中颇有威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