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将话题重新拉回熊廷弼的身上,这也是今天议事的最重要的主题,但是皇帝一直憋着没有提,反而扯了一大堆的国政、新政,将议事时间无限拉长,直到了大家伙都站累了,听倦了的时候才鸡贼的讲出来,想要一笔带过,最大程度的减轻来自群臣的反对压力。
群臣自然不满,但皇帝的态度也在意料之中。
皇帝不是崇祯帝,总是出了事情就责备下属,将所有罪过都推卸到下属头上,总之就是皇帝统领全局很英明,只怪下属办事不力。所以崇祯帝在十七年的执政生涯里头,砍杀了十数位督师级别的高官以及上百位尚书、巡抚一级别的枢臣、抚臣。
这个战绩比八旗兵还要显赫。
所有总有些人说,大明朝不是被皇太极或者多尔衮打下来的,而是被崇祯皇帝给霍霍干净的。
崇祯皇帝太过于爱惜自己的羽毛,从来也不检讨自己的过错,出了事就甩锅给臣子,如此行事,还有谁忠心替他卖命?
这就是领导艺术的差距。
皇帝难道真的喜欢熊廷弼?
广宁惨败前,皇帝或许真的对熊廷弼另眼相待,但都已经是过去式了!
大明皇宫从来不是不透风的墙,里头早就传出皇帝对熊廷弼咬牙切齿的声音,传闻,皇帝在得到广宁惨败的消息之后,立即将熊廷弼跟杨镐、袁应泰划归为一类,还暴怒的将乾清宫里的坛坛罐罐打砸了个干净。
皇帝的确已经开始厌恶熊廷弼了,但就像刚才皇帝在养心殿内说的那样,皇帝至少在表面上要力挺熊廷弼!
不为别的,就为一个美名。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时候,曹操心里会不心痛?会不滴血?
曹操恐怕早就捶胸顿足,恨不得立即将关羽大卸八块了。但是曹操没有那么做,他克制住了自己的愤怒,向天下人展示了自己的胸怀,以及礼贤下士,爱惜人才的雄心!
有了关羽这个活生生的例子,曹操的美名可谓是被天下传颂,自那以后,不知道有多少能臣猛将投效到曹操门下!
这些能臣猛将图个啥?
图的不就是一个好老板吗?
放关羽走,不计较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罪过,就是曹操最好的形象经营!
皇帝向来擅长经营自己的形象,譬如生活节俭,有汉文帝之风云云,当然跟曹操一样,都是些面子工程。
现如今皇帝咬牙力挺熊廷弼也是一个道理,不过就是曹操的故智罢了。
千金市马骨,赢得下属们的忠心,打消他们的顾虑罢了。
“你看,熊廷弼犯了那么大的错,皇上都能原谅他,日后我们若是为皇上办事,皇上也一定不会计较我们的小过错。”
“是啊,今上的胸怀还真是博大,真羡慕那些被今上信任的臣子,想想徐光启吧,似乎但凡被皇上信任的臣子,无论犯下多大的过错,皇上都会袒护他们,甚至不惜跟整个朝堂翻脸!”
“做臣子的此生能遇到这样一位恩主,九死也无憾了。”
存有这种心思的人不在少数,假如在经过京报馆那么一宣传,那么皇帝此举非但不会给天下人留下一个被奸佞蛊惑的昏君形象,反而会彰显出敢担当,有胸怀的明君圣主的气度!
皇帝仍旧我行我素,对于群臣的反对声浪不管不顾,他向来如此,认定了的事情,人家越是劝说反对,他的心就越坚定。
不过很快,皇帝就露出马脚,因为他虽然褒奖了熊廷弼,但那都是名誉上的,口头上的,可接下来他命令内阁跟兵部,颁布诏令跟军令,让熊廷弼退居二线,改令龙骧军督师王象乾总揽关外的军政民政一切事宜。
这是一手堪称经典的明升暗降。
当然,此也可视作皇帝的一种妥协,向朝堂上反对声浪的一种妥协。
政治本就是相互妥协的一种游戏。
皇帝非但擅长经营形象,而且善于做出妥协。他非但能够跟群臣妥协,必要的时候,还会跟努尔哈赤妥协!
假如三五年之后,同努尔哈赤决战的时候,大明再次败北,那么皇帝就不得不选择跟努尔哈赤妥协,签订城下之盟了。
皇帝不会为了颜面,去选择跟关外的那支军队玉石俱焚!
皇帝摆了摆手在下达最后一道军令后,便驱散了群臣,而这最后一道军令也是题中应有之义诏令天下义士援辽。
援辽是从万历朝便开始做的事情,但是以往的数次援辽都是征调边军或者内地驻军赶赴辽东作战,但是这一次皇帝并没有下达类似的诏令,反而勒令兵部不可再从边军或者内地诸省诸军中抽调兵勇。这次援辽,皇帝只要文臣武将!
这道诏令上写的也很明了:诏令天下义士援辽!而非兵马。
关外经过广宁城一场大战之后,短时间内不会再爆发大规模战役,依靠关外的龙骧军以及那些残兵败将,以足以应付局面,再抽调人马,只是靡费钱粮兵饷而已。
但能人义士就不同了,关外从来不缺兵马,缺的是能用的兵马,能征善战的兵马!只有召集足够多的能人义士,才能令关外的兵马重拾信心,再次跟八旗兵较量一场。
当然了,能人义士这四个字并没有刻在人的脑门上,所以这道诏令并非是指向性的,并没点名,而是一道鼓励天下义士积极动员,赶赴辽东,保家卫国的诏令。
中华民族从来不缺少英雄,特别是在国难关头!
自打皇帝的诏令通过各种形式广布天下之后,许多忧国忧民的奇人异士便纷纷收拾行囊赶赴辽东,其中就有自付身负大才,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福建邵武知县袁崇焕!
袁崇焕早早来到京师,开始找门路,递拜谒以及吹牛皮。
生存在明末这个嘴炮帝国的大背景下,“圆嘟嘟”似乎很早就将自己的嘴炮本领点到了满级,他在拜谒数位师长、重臣的时候,放下豪言壮语道:“只要能给我足够的兵马钱粮,我一个人就可以镇守山海关。”
袁崇焕口才应该很好,入京不过数日,便遇到了自己的贵人御史候恂。候恂是个在官场士林很有声望的人,虽然官阶不高,但是能量极大,算是天启朝言官们的几个首领之一。另外,他还有一个重要身份就是东林党人。
虽然经过皇帝的霹雳手段,东林党人的势力已经大不如泰昌朝那般“众正盈朝”的地步,但作为曾经的第一大党,东林党在民间跟庙堂之上仍旧拥有海量的能量。
在候恂的运作下,袁崇焕的名字很快便响彻了整个京城官场。
袁崇焕的确有两把刷子,至少纸上谈兵的功夫是折服了许多接见他的文武群臣。于是乎,在候恂的领衔下,东林党人纷纷上折子举荐袁崇焕。
令人欣喜的是,向来对东林党不假辞色的皇帝这一次出奇的赏脸,竟然接纳了候恂的意见,赏给袁崇焕一个兵备俭事的官,这可是个四品大官,算是一个小军区的最高首长了。从知县到兵备俭事一步到位,足见皇帝对袁崇焕也是相当重视。
另外一个好消息是皇帝点名要见一见袁崇焕,这可是东林党经历了一年多政治冷遇期后,皇帝第一次提出要会见东林党人的意思!
虽然袁崇焕从来没有公开表示过自己的东林党人身份,但东林党人已经通过候恂默认了袁崇焕的东林党身份。
“现在皇上最看重的就是懂得兵略的人才,这个袁崇焕或许可以令皇上重拾对我等东林君子的信心!”一个老东林激动的呐喊道。
袁崇焕容光焕发,觉得自己终于等到了施展才华的机会,此次面圣定要向皇上阐明自己的平辽伟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