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天启二年
乌飞兔走,岁月如梭。
也许是须臾间,也许是度日如年。
皇帝在历史大车轮滚滚向前的大背景下,苦苦维系着破败的大明局势来到了天启二年。
大明天启二年的开局,似乎要比天启元年的时候情况更糟!
皇帝在亲政的头一年里,便丢掉了整个辽东,数百万民众,更是折损了数万精锐,令十多万官兵溃不成军。
前线的明军自打萨尔浒开始便不断地呈现出溃败的迹象,沈阳、辽阳、广宁!
放眼冬顾,明军丢失了一座有一座城池,竖起了一片有一片的坟冢。
从万历四十七年开始,再同后金的战争中,明军似乎就没有胜利过。这令至少关外的全部明军都丧失了同后金兵马一较高下的勇气。
“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
这是最近弥漫在锦州、宁远防线间,明军兵将对待这场战争给出的悲观答复。
“一支被打断脊梁骨的军队,还奢谈什么讨虏灭贼,收复失地?”紫禁城内,传出皇帝幽幽的长叹。
皇帝在亲政的头一年里,便把帝国拖入到了两线作战的泥潭中西南土司叛乱,他命令孙承宗带去了自己最精锐的那支部队,赶往平叛。虽然在头一年的末尾,帝国在西南用兵,取得了“成都大捷”那样振奋人心的大胜,但皇帝心里清楚,不把西南一整个“改土归流”,并肃清吏治的话,那块地方始终都是朝廷的祸源!
更何况叛军的贼首尚未伏法受诛,皇帝不敢有半分松懈。
唯一的好消息来自帝国的西北边疆,那里的边军已被皇帝彻底驯服,袁可立跟杨嗣昌这两员皇帝钦点的干将,正在那里高效的整顿三边,迅速弥补了以前杨鹤落下的那些功课。
事实上,这两个人的表现远超皇帝的预期,特别是袁可立,他的才干令皇帝大为惊叹。将他丢到西北三边,皇帝给出的位子是太仆寺丞,总理帝国马政,另外还有一个兵部侍郎的虚衔,令他跟杨嗣昌收编诸边精锐主要是军事家丁,打造一支精干的队伍,不求兵多将广,但求以一敌十。
因为皇帝给袁可立下达的任务是利用马政之便利,将诸边精锐统统编成一支骑兵部队,因为跟蒙古的马市贸易已经扩大化,使得朝廷在边关组建庞大的骑兵部队成为可能。
骑兵部队的建立又有效的解决了三边兵源不足的燃眉之急。
三边关隘众多,防线何止千里?没有几十万兵马是难以有效抵御塞外enggu部落的侵袭的。可事实上,由于承平日久,军备废弛,原本部署在三边诸镇的几十万卫所兵已经十不存九,名存实亡。各镇真正能够拿得出手的,都是朝廷另行调拨粮饷,募集的兵勇。
这部分员额又因为将领吃空饷的缘故,减少了实际兵马的十分之三到五分之三左右,所以在京城兵部、户部登记在册的边关几十万兵马落实到实处,可能三边诸镇总共也就数万军事家丁具备战斗力。
事实上明朝边关在绝大多数时期都处在“有险无兵”的窘境。
因为实际兵力捉襟见肘,当塞外只是小部落或者小股军队入寇的时候,三边诸镇的兵马尚可与之一战,但待到南侵的是草原上的大部族或大股军队的时候,边关的将领们就只能束手无策,等待朝廷的救援。可当朝廷动员起来,派遣援兵的时候,又已经是好几个月以后了。这时,南侵的enggu部落早已经劫掠的盆满钵满,打道回府了。
遭殃的,只能是边关的老百姓!
明初布置的绝大部分卫所军户,大都是因为这个原因在边关待不下去,另一部分的原因是将领们侵吞了他们的军田。
但现在朝廷对三边诸镇进行了行之有效的军事改革,他让袁可立在之前各镇军事家丁的基础之上,打造一支纯骑兵的高度机动化作战部队,虽然军队数量锐减,但战斗力跟投送能力大增,他们能够高效的增援三边诸镇,乃至追出关外,同敌军在蒙古大草原上撕杀!
这支部队被皇帝亲自赐予番号,名曰“虎豹骑”,寓意简单明了,就是希望这支部队能够向豺狼虎豹一样驱赶敌人,吞噬敌人!
虽然这支部队满打满算才两万余人,但是皇帝显然对它充满了期待。
皇帝原本以为收拢这些家丁以及筹备诸边马市情况复杂,任务繁重,袁可立又是空降过去的,没有个一两年的功夫很难理出头绪,可是没有想到袁可立跟杨嗣昌仅用了不到四个月的功夫便将“虎豹骑”编练成军,并且还投入到了战争当中,大获全胜:
天启元年的时候,皇帝强势的将三边绝大部分将校一网打尽,统统押解京师关了起来。也也就造成了三边诸镇兵营一阵混乱,群龙无首,总容易被塞外的enggu趁虚而入。虽然朝廷早早放出风去,来年要扩大马市,收购更多的马匹,给草原人更多的粮食、丝绸、药材等等物资,草原人南侵大明的风险已被极大降低,但是草原分裂时间久了,心并不齐,也许大部分部落都不愿意流血牺牲,乐意同大明做贸易。
但难免有少数被猪油蒙了心的,想要冒险南侵,肆意劫掠一番,做无本买卖!
基于此,袁可立在天启二年春的时候,率领虎豹骑出兵河套,击垮了一支草原千户规模的小部落,斩首六百八十余级。春天的时候,正是马瘦毛长的季节,不利于草原人作战,加上这支部落人口不多,袁可立出兵的时候也出其不意,所以很轻松的便锁定了胜局。
当然,为了安抚草原诸部落,袁可立很快就放出话来,说之所以攻击这支部落,是因为他们掳走了数百户大明百姓。对于愿意跟朝廷做马市生意的,朝廷本着怀柔远人的宽仁策略,可以给草原人一条活路,但假如胆敢侵犯明疆,欺辱边民,这支部落就是下场云云。
袁可立非但懂得软硬皆施,恩威并重,折服塞外enggu,而且对于言官们的弹劾也有一手。地方抚臣私自率军出塞,这在明帝国是不被允许的,即便立了大功,也会被皇帝猜忌,受同僚弹劾。
为了应付朝廷,袁可立竟信誓旦旦的呈送京师一张万民伞!
这上头是许多边民的血手印边民多大字不识一个。袁可立随着万民伞跟捷报一块送来的还有一份陈情表。上面详细的向朝廷解释了为什么自己要率军出塞,原因就是这支部落肆意劫掠边民,挑衅国朝威严。总之袁可立文采斐然,将出兵的急迫性与必要性阐述的淋漓尽致,更何况还是那些请求袁应泰出兵主持公道的边民送的“万民伞”铁证在,就由不得群臣们不相信。
袁可立偏偏只能坐而论道的训常文臣也就罢了,可他骗不了皇帝。
对于深谙草原人内情的皇帝,他是打死也不相信草原人会在冬季的时候挑衅大明,而且还是那么一个小而弱的部落。
对于袁可立的欺瞒,皇帝本来是很愤怒的,即便他的出发点是好的,落实点也是好的,但欺瞒皇帝仅此一点,便能抹杀掉袁可立身上的所有闪光点。
但是好在袁可立给皇帝上奏了一封密折!
在这封奏折里,袁可立老实交待了一切,并且声泪俱下的解释说自己这么做实在是三边的军事剧变一触即发,虎豹骑虽然形成规模,但距离皇帝要求的百战百胜且高度机动性作战还有很大距离,在虎豹骑尚未完全具备战斗力的时候,三边诸镇的军官有都被皇帝悉数关押,现在西北的边防可谓空虚到了极点,假如塞外诸部落稍有异动,三边必出差池。迫不得已袁可立只好先下手为强。
袁可立生恐群臣弹劾他惹事生非,故而出此下策,先斩后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