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杭州,堪称人间天上。春意正浓,满城绿意,西湖上碧涛缓动,画舫穿梭,烟柳绕堤,名士如云,佳人若织,好一派盛世升平的景象。
沈晦等一行六人在一间名为“楼外楼”的旅店安顿了下来,稍事休整便去寻访城中的茶庄。
在“楼外楼”掌柜的指点之下,沈晦等人径去了位于城东武林坊的“绿羽茶庄”。据说这是杭州最大的茶庄,茶庄拥有自己的茶厂,所产茶叶的质量也是远近闻名,首屈一指的。
几个人一踏进武林坊,远远地便看到绿羽茶庄迎风招展的招牌。茶庄的规模甚是壮观,几乎横亘了半条街道,许多的车马等候在门前,想来是远道而来卖茶叶的商人。
一行人走进茶庄,只见里面并排摆了近百口硕大的砂锅,每口锅前都立着一个工人,正戴着手套炒茶。
沈晦在那个世界的外祖父深究茶道,对炒茶之事也是颇有研究。
他尚自记得儿时随着祖父前往安徽的黄山采摘一种叫做“云雾毛峰”的茶叶,然后就在山下炒制。
他清楚的记得黄山下的茶农通常用三口锅炒茶,概括说是:“第一锅满锅旋,第二锅带把劲,第三锅钻把子。”第一锅又叫生锅,主要起杀青作用。用炒茶帚在锅中旋转炒拌,翠绿的叶子便跟着旋转翻动,均匀受热失水。待叶质柔软,叶色暗绿,即扫入第二锅内。第二锅叫作二青锅,主要起继续杀青和初步揉条的作用,锅温比生锅略低。茶与锅壁的摩擦力变大,要比生锅耗费气力得多,所以必须要“带把劲”,才能使叶子随着炒茶扫帚在锅内旋转,搓卷成条,同时结合抖散茶团,透发热气。当叶片皱缩成条,茶汁粘着叶面,有粘手感,即可扫入熟锅。第三锅又叫熟锅,主要起进一步做细茶条的作用,锅温比二青锅更低。此时叶子已经比较柔软,用炒茶扫帚旋炒几下,叶子即钻到把内竹枝内,有利于做条,稍稍抖动,叶子则又散落到锅里。如此反复操作,使叶子吞吐于竹帚内外,把杀青失水和搓揉成条巧妙地结合起来。利用湿热条件下叶子较柔软,促进粗老叶成条。炒至条索紧细,发出茶香,约三四成干,即出锅成茶了。
而眼前这些工人的做法均是用一口锅机械地炒制,显然是是不符合新茶的脾性了,炒出来的青茶的味道必要大打折扣的。
想到此处,沈晦便径直走到了柜台前,朝着在柜台里面将算盘打得啪啪作响的黑胖的掌柜抱拳道:“这位老板,我等是打东京来的,想买些茶叶尝尝。”
那掌柜抬头望了望一行人,客气地笑了笑道:“小店的货物都是各地商人年前就预订了的……”言下之意再清楚不过了:恕不接待!
高俅一见好不恼火:“你这掌柜,好生无礼,偌大一家店铺,难道三五斤茶叶也匀不出来?”
那掌柜陪笑道:“莫说是三五斤,即便是一进二斤小人也是匀不出来的!几位若是不嫌弃,我这里倒是有泡好的茶水,各位可以随意品尝。”
高俅闻听不由得瞪大了眼睛,又待同他理论,却被沈晦挡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