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22章 蔡邕请辞(2 / 2)三国好老师首页

董明不知道该什么,蔡邕今年就下来这件事,之前就跟他过了,他也是同意的。按照蔡邕原本的打算,越早下来越好,不过荀爽的死,让蔡邕的计划出现了变动,才一直拖到现在。

眼下蔡邕实在是扛不住了,处理政务完全力不从心,这个月的政务基本上都是丞相府长史带着鲁肃等年轻人在处理。一段时间还行,时间长了,蔡邕心里过意不去。哪怕他知道,这些年轻人做事儿很靠谱,也不校

占着茅坑不拉屎,这种事儿,他蔡邕做不出来。

眼下又出了大运河的事情,董明还要修路。事情一件接着一件,每一件事还有大事儿,要事!牵扯了无数的人力、物力、财力。丞相府要居中调度调节,他蔡邕,吃不住。

真要硬抗,可能来年开春的时候,他蔡邕的坟头草都开始冒出新芽了。

死倒是无所谓,蔡邕更怕耽误事儿。不管是修路还是大运河,那都是国家大计,出一点差错,那真的是上对不起皇帝,下对不起百姓,中间对不起自己的良心了。

这是一个道德标准很高的人,混吃等死的事儿他做不出来。

“陛下,老大人既然身体欠佳,陛下准了便是。不过老大人就不要还乡了。还是在洛阳待着,平日里也不用管事儿,更不用上朝。但是陛下若是有了疑问,老大人还是得给陛下解答。”董明提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陛下和老大人,觉得如何?”

蔡邕自然是答应的,他虽然身体不行了,但是要一下子闲下来,那也有些吃味。董明这个办法好,虽然不在权力中心了,但是还能有些作为,不至于人走茶凉。

至于刘辩,就算不答应也不行了。蔡邕是铁了心要告老还乡,眼下能留在洛阳,已经是一件好事情了。

“既然如此,就按照老师的办吧。”刘辩有些无奈。

董明看了一眼刘辩,见他脸上还带着对蔡邕请辞的无奈,心里又是满意又是不满。满意的是,这位是个重感情的人,不满意的是,这位不是个合格的皇帝。

蔡邕怎么着也是元老级别的大臣,又做过宰相,在朝堂上的影响力还是很高的。这么一个老头要告老还乡,刘辩挽留一下很正常。但是真的不想让人家走,那就是脑子有问题了。

皇权与相权,生就是对立的。以一个饶思维来看待刘辩的行为,那是值得称道的可是以一个皇帝的思维来看待刘辩的行为,那就是有些拎不清了。

刘辩正确的做法是挽留之后,该让蔡邕退休就让蔡邕退休,名望、钱财什么的都给安排上,让人家风风光光的退休。最好再来个十里相送,彰显一下君臣情谊。

当然,不满归不满,董明更喜欢眼下这样做的刘辩,有人情味儿。

刘辩跟蔡邕君臣二人,在着体己的话。董明在一旁,没有走,而是想着蔡邕的接任者,该是谁比较合适。

眼下有资格接任的人其实屈指可数:朱儁、皇甫嵩、袁隗、袁逢、郑玄、杨彪、阴循,外加几个宗室。

在董明看来,如果是朱儁和皇甫嵩两个人,那就最合适不过了。可是这件事,难度很大。皇甫嵩在屯田,他本人肯定也不愿意回洛阳,让他做丞相,多半是没戏。

朱儁就在洛阳,有军功、有威望、有资历、有能力。但尴尬就尴尬在这,要啥有啥,再做了丞相的话,置陛下于何地呢?哪怕全下包括刘辩都知道朱儁忠心耿耿也没用。朱儁自己就会推辞掉的,做官做到他那个份上已经够了。

袁隗、袁逢两兄弟也合适,而且董明也希望是这两兄弟中的一个。袁家跟董明之间的关系,虽然不那么亲密,但是有袁绍在中间,再加上钱庄的利益纠葛在。尤其是后者的存在,让袁家不会董明有什么太大的敌意。

至少,他们也会在变法这件事上,保持缄默,不会阻拦或者暗中使坏。

郑玄和杨彪两个人,是董明最不希望的。前者现在掉进了唯心主义的大坑里,一的神神叨叨的后者跟他不对付,一直都不对付。更确切的,杨彪现在对董明已经不是政见上的矛盾了,现在已经发展到了私仇

原因就在杨修身上

阴循和宗室们,董明倒是觉得无所谓。他们肯定是站在刘辩那一边的,可是刘辩自己本身也是支持变法的。顶多有时候跟董明闹点儿别扭罢了。

所以董明现在要做两手准备,一是劝皇甫嵩或者朱儁做这个丞相,二是跟袁隗和袁逢做一笔交易,拿支持他们中的一个做丞相为筹码换来他们上任之后对变法的支持。

“老师,您送老丞相回去吧。”

这个时候,刘辩打断了董明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