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丁队伍在一天天扩张,丁原一开始的燧发枪产能已经捉襟见肘了。
别看目前只是一百人的队伍,可如果真的加入战事,他那个火器作坊每天生产三杆燧发枪的产能根本不够看的。
更别说除了火枪之外,还有铅弹和发射火药。这些东西虽然可以从现有的兵部火器作坊采购,但终究也是一笔成本,而且质量不稳定,是不是就给一批残次品。
俗话说,自力更生,丰衣足食。
因此丁原决定,开始招募更多的工匠,增建几座新的火器作坊,增加燧发枪的产能,顺便开始自制火药和炼制铅弹。
自打明成祖朱棣迁都之后,保定府就成为了一个极为关键的军事重镇,因此朝廷也毫不吝啬的在这里设立了五个卫所驻扎,它们分别是保定前、中、左、右、后卫。
这些卫所按照起名字分布在保定府的五个方向,从城里出发,大约需要两三天的路程抵达。
丁原安排人手到处打听,到处张罗,总算搞到了五十七名能打造鸟铳的匠户,还有十七名会制造铅弹的匠户,以及十二名会造火药的匠户。
所有这些匠户都是宝贝,丁原全部以同样的每月钱二两银子,保证能吃到肉的待遇笼络了过来,让他们慢慢搬迁到保定府郊外的煤场。
趁着匠户们搬家的功夫,丁原又在煤场周围大修土木。
农闲时分劳力富裕,满城的泥瓦匠也没什么活,丁原很容易就雇到了足够的劳动力修筑作坊和工匠们的住处。
经过半个来月,房子盖好了,网罗的工匠们也从各个卫所来到了保定郊区。
这些都是做火绳枪的老手,有丁原的设计图纸,在最开始的五个匠人的指挥下,这些新人很快就学会了怎么造燧发枪。
丁原为了激励工匠们,规定每造出一把合格的燧发枪就再给赏银五钱银子。
这些匠户们大概一个月就能造出一杆步枪,每个月的赏银加上月钱差不多能拿到三两银子了。
这简直是梦里都不敢想的好生活,匠户们一个个像是打了鸡血一样,没日没夜的干了起来。
当然,为了防止只有速度没有质量,丁原要求匠户们在燧发枪的木质枪托上都刻上工匠的名字。
一旦步枪发现不合格,甚至铳管出现炸镗现象,第一次就要扣除两个月,月钱四两银子。第二次再出现,就要移送军法处置了!
不过光有这些匠户还是不够。
丁原知道,崇祯九年的局势已是势如危卵,用不了太久,保定府也将告别宁静的日子,被搅入乱世。
因此,丁原起码要在今年建立一支千人规模的队伍,而且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千人队伍。
要做到这样,起码需要一千杆燧发枪。
这六十多个匠户就显得不够了,这些匠户每个月也只能产出六、七十把燧发枪,凑齐一千杆步枪预计要花一年半的时间。更何况日常操练的时候燧发枪也会有损耗,这样算下来,时间根本来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