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元旦,斗柄回还,太平一统过新年,门神对子贴上边。富家郎,衣帽整齐,只把那袍套换。俗人们,见节提筐挎篮。他卖的是,瓜子花生玉兰片。小人们,见节挣的代岁钱,挣了钱来买点耍货顽。他买的,琉璃喇叭小鼓当竹马,鬼脸拈拈转。到晚来,乒乓乒乓连声响;临明时,来来往往把礼还。这个说恭喜,那个说岂敢,新春吉庆,大发共财源。
明朝的年味可比后来浓厚的多。
正月初一一大早起来,一家之主就会带领全家拜天地、拜祖先的牌位,然后给长辈祝寿,全家一起做“匾食”。若是出门游玩,路上见到了亲戚朋友,小辈就当街给长辈磕头行礼。匾食是北地方言,泛指馄饨、水饺之类的面食。如今许多地方有春节包饺子的习俗,大约就是由此沿袭下来。至于祭神祭祖的仪式,也是隆重而严格的。把草纸剪成纸钱,和以不同的供品,分别供奉于祖先牌位和神像前。祖先牌位的供品为三牲熟食,纸钱在三天后焚毁;神像前则供以果子素食,纸钱在过了元宵之后才焚毁。
无论男女老幼,在节日期间皆以金箔纸折成飞鹅、蝴蝶、蚂蚱等形状的饰物,插在头上,用于烘托喜庆气氛,名为戴“闹嚷嚷”。
大的闹嚷嚷有巴掌那么大,小的如铜钱大小。一般人都是戴一个,也有故意炫富的有钱人,在头上插满了闹嚷嚷。
明代的烟花爆竹已经有了相当高的制作水平,品种有数百种之多,可以表现出逼真的花草人物等图案。烟花从制作材料和形态上进行区分:用泥包裹的叫“砂锅儿”;用纸包裹的叫“花筒”;用筐封装的叫“花盆”;只发出声响的叫“响炮”;能飞上天空的叫“起火”;飞上天空后发出响声的叫“三级浪”;在地上旋转的叫“地老鼠”。
一些权贵大户人家,每年都会请巧手匠人制成各色烟花,在除夕通宵燃放,一年仅是放烟火就要数百两银子,相当于一个县一年的财政收入。
这金州卫本没有什么大户人家,如果有,也早就搬到京城去住了,毕竟这个金州地处偏远既不热闹也不方便。眼前如果非要说有什么大户人家,也就只有兵备道郝大猷大人和现任金州卫指挥使李世勋了。
只是那郝大猷素来节约,这些年来未曾有过什么铺张浪费的事情,大家也不做期待了。
这李世勋大人刚来金州没多久,估计得给大家伙一个热闹看。
这会儿,又逢上李世勋升任都指挥佥事,李刚升任指挥佥事周围的街坊四邻都料定了这李府一定会有些烟火表演。
只见天刚黑下来,这指挥使衙门就开始放起了礼花。那略微懂一些的的道
“这种花炮是连升三级,专门只需官宦人家放,一般人是不能放的。”
“他家大人说是转过年来就要升任备倭参将了。”
“咱们海盖金复四州就一个备倭营,哪里需要什么参将?”
“这你就不知道了吧?这备倭营扩编了,以后就不是可怜巴巴的两千不到了,是齐装满员的响当当三千五百人!”
众人都是惊呼,这三千五百人可是正儿八经七个营的编制。
“倒也是人家拿命换的,我听说这家的小大人很是仁义,前些日子不仅慰问了战死的亲兵和军夫家,还认了老陆家的儿子当了侄儿。”
“那陆老三未曾杀了一个鞑子,就让那李刚让去了一个首级,又是战死,他儿子凭空就得了一个总旗的世袭。”
“据说是救了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