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日清晨,官道人海茫茫。
今日,皇后忌辰,大多官臣勋贵前来拜忌,有些官职小的聚堆在宫廷广场,调侃自家趣事,有些官职高贵的则在两仪殿等候皇帝。
也许因为今日乃皇后忌辰,李世民早早从龙榻上起床,在未天亮之前赶来两仪殿与重臣们议事,大多讲的灾民。
“卢爱卿,你对河南旱事可有建议?”李世民坐在龙椅上,一对包含精光的虎目直勾勾的盯着那昏昏欲睡的卢国公。
还别说,李治能长得这么帅与基因不可分,长孙皇后就不说了,天下美人,素有祸国殃民之姿,而李世民也不赖,放眼古代,那是与兰陵王等人相媲美的十大美男子。
哪怕已步入中年,依旧双目炯炯有神,气宇轩昂、龙精虎猛,往那一坐,王霸之气显露无余,丝毫没有昏君的庸懒。
大唐能国泰民安,兵强马壮,成为他国向往的世界,李世民可谓居功第一。
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励精图治,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并开创贞观之治,让后世王朝楷模。
只不过,帅是帅,就是这黑眼圈有点方。
被点名的程咬金,昏睡中一个激灵从椅子上弹起,抽了下鼻子,不顾旁边大臣的偷笑,对李世民行君臣之礼后,说道:“陛下,臣乃一介莽夫,您让臣带兵打仗,臣有一浑身子劲,可要出谋划策,臣不敢当,您也知道臣整天犯浑……”
“哦?”李世民侧眉一抬,接着道:“那卢爱卿可知朕刚才说的何事?”
这下程咬金来了精神,别看他整天吊儿郎当,没事老被陛下训斥,可为人精明的很,耳朵也是相当好使,即便昏昏欲睡,一些事情还是听得很清楚,“陛下时刻关忧黎明百姓,处处为百姓着想,可谓让咬金钦佩。”
先不说别的,马屁赶紧拍上,之后接着道:“陛下,河南旱灾一事,臣确实没辙,臣虽心中有些小计谋,但要放在黎明百姓的问题上,臣不如您,也不如申国公。”
一旁的高士廉眼睛瞪大,内心却暗骂程咬金不要脸,每次陛下问他问题,最终都踢给自己,而自己还不能不答,便站起身,对李世民行礼道:“陛下,灾是小事,灾民却是大事,到如今,许多河南一道的灾民因庄家收成低微,已经无力上缴赋税。”
下一句他没敢说,但他相信陛下早有决策。
“赋税……“
昨晚半宿没睡,就是因为赋税问题。
李世民沉默良久,最终一叹。
“天灾,还能有什么办法,对这些灾民尽量减轻赋税,好好休养生息吧。”
“陛下英明。”众臣应答。
贞观年间,李世民与众多文臣重建新的赋税制度,推广隋朝时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甚至为了减轻百姓负担,实行十民养一兵,也因此时常导致国库紧凑。
爱民、爱臣,他李世民做到了,否则大唐不可能如此繁华,民众富饶。
“禀陛下,微臣还有一事启奏,河南一道今年灾事连连,不光农民收成减少,更因黄河流域一带洪水突发……”高士廉还未等说完,李世民挥了挥手。
“难民吗?”李世民仰头苦笑,“朕知晓,朕知晓。”
几声知晓,道尽无奈。
年年灾事不断,唯独今年灾事颇大,河南一道,不光干旱连连,就拿黄河决堤,淹没很多地带,给许多家庭带来难以磨灭的冲击。
成千数万的难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无处可归。
但有一点这些难民很精明,他们知道自己的陛下是个明君,所以……都往长安、并州等地涌入,祈求陛下施舍。
“哎,几万难民,该如何是好。”李世民长舒口气,可还是咬牙对众多大臣下达命令,“即明日起,开放粮仓,赈灾救民吧。”
闻言,众多大臣纷纷上谏,“陛下朝廷粮仓吃紧,长安二十万大军每一位战士都是一张嘴啊,若将大量粮食分给那些难民……”
“是啊陛下,今年灾事不断,您已经开放粮仓数次,如若持续,军队那边恐有难事。”
“陛下,依臣之意,这些难民绝非老弱病残,他们来长安等地只为乞讨陛下,这等难民与好吃懒做之人又有何区别,几万人,泱泱大唐,难道他们就寻不到一份饱饭的差事?”高士廉上谏道。
“哦,高士廉,那朕问你,孩童怎么办?”李世民眉头一皱,站起身指着高士廉破口喊道:“那些没有劳动能力的孩童怎么办?每次有灾事,大人有多少,孩童又有多少,难道你还不清楚吗?”
“这……”高士廉低头,不敢言语。
两仪殿内所有的大臣官勋尽皆闭嘴。
是啊,孩童太多了,洪水冲散家庭,大人尚有能力找个差事混口饭,可那些五六岁的孩子呢,谁要他们呢?
“按照朕说的去做,先给孩子们口饭吃,之后怎么办择日再议。”李世民眼神一转,看着高士廉命令道:“这件事由你监责,朕要看到效果。”
“是……陛下。”高士廉苦笑道。
说罢,李世民好似浑身力气尽失,瘫坐在龙椅上,心在滴血。
国库吃紧,仓粮吃紧,如今又灾事不断,每一笔的消费,都在他心中狠狠刮了一刀。
国泰民安,民因为政策是富裕了,可朕呢?
每次一到动大钱的时候,那千万子民可曾想过朕的无奈,那些富裕的世家除了进谏以外,可曾帮助朕?
一个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真不知道哪有脸面劝解朕。
也在这时,两仪殿门口跑进一太监,在朝臣面前对着李世民一跪,慌忙说道:“微奴叩见陛下。”
“什么事?”李世民眉头一簇,看着服侍自己十余年的老太监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