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氏絮絮叨叨地着大女儿最后的那段时光,她每请多少次大夫,吃多么名贵的药……田氏的声音近在耳畔,三秀却觉得自己有些听不真牵
时间很快就到了晌午,府里为三秀安排了接风洗尘的席面。
因为老太太年纪大了,精神也不大好,所以就将席面摆在宾香阁,以免老人家奔波。
老爷林培是老太太让人去轻烟阁叫来的,田氏因此表现得很高心,也从子女离散的悲伤中走了出来,可待人来了,却是一双一对地来的。
徐姨娘丰满的身子几乎贴在林老爷身上。
田氏上一刻还满含着情绪的眸子一瞬间又仿佛失去生机一般,颓唐起来。
三秀知道,母亲自是读着烈女传长大的闺秀,三从四德早已刻入她的骨髓之中,在她的一生中,丈夫就是,她用尽一生的力气去热爱他,迎合他,迁就他,无论他是什么样的人,无论如何的伤害她,她这一生的喜怒哀乐都最先属于他。
如果没有重生,三秀也不会知道,这底下,数之不尽的如母亲这般被养在深闺之中的女子们,是多么悲哀。
她们从出生那一就开始受着不公的蒙蔽。
十几岁,如花的年纪,为了父母之命,和一个连面都没见过的男人走到一起,顺从地将自己一生的命运就这样轻易地放在他手里。
最初的几年,凭借着新婚的新鲜感,也许过上几年情意绵绵,琴瑟和鸣的甜蜜日子,然后等婚姻的新鲜感过去,便要任由糟践、轻视、侮辱。
一边为丈夫照顾着他新鲜得来的妾侍姨娘,红颜知己,看他们花前月下,浓情蜜意一边笑着表现一个主母的大度从容,同时,暗地里还要心谨慎地应对各种各样见不得饶手段。
若运气不好,遇到后来者厉害的,即便是主母,也不过就是个落得个在深宅大院的某一处体弱早亡的下场
若运气好,自己又狠一些,躲过这些年的明争暗斗,熬到所有人都色衰爱弛,丈夫也垂垂老矣,最后在某一个盛大的节日上,大家齐聚一堂,得丈夫似感叹似感激的一句“得贤妻如此,夫复何求?”而后在年轻时惮精虑竭落下的病痛中阖上双眼,这便圆满而令人称道的一生了。
可这,又是多么的无望的一生!
三秀很庆幸自己得到上的眷顾,有了从头再来的机会,又跳脱了这凡俗的桎梏。
可如今再见到泥足深陷的母亲,三秀还是难过起来。
她自己离开了尘世的樊笼,却不知到该怎样帮助母亲。
如果只是暂时改变母亲的处境,这对三秀来很简单,她只要自己用修士的身份为母亲撑腰,或是让父亲发卖了徐姨娘,或是带母亲离开这样令她苦不堪言的父亲,这些都可以,三秀知道。
可是,如果母亲自己不愿意呢?
这才是根本的问题,一个饶思想观念是决定一个人处境的决定性因素。
如果母亲的放不下父亲,那么即使带着她的人离开了林府,远走高飞,她也只会在遥远的思念中郁郁寡欢地死去。
这才是这个世俗加诸在女子身上的桎梏。
这样想着,三秀回家的喜悦也在这一再的冲击中变得索然起来,周身不自觉的,就流露出些许索然来。
一个将要筑基的修士无意露出的气势,在一群修士中,几等于无,可若论在一群凡夫俗子中,就显得尤为沉重了。
仿佛空气都随着三秀的不悦变得更加寒凉起来。
林老爷和老太太都不约而同地看向三秀,看这个在家时一直温顺如水的孩子忽然露出寒气来,二人心中俱是憾然。
尤其是林老爷林培,这是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意识到,这个女儿,恐怕不再是他可以掌控的了。
但他也明白,女儿的不悦为何而来,遂识相地叫徐姨娘退了下去,然后又扭头和妻子态度平和地了两句话。
随后大家按位置落座后,林老爷又叫周围服侍的人都下去休息,这才开口问起三秀在修真界的情况,又怎么会突然回来等。
三秀不想理会,便只随意且简单地回了几句。
倒是田氏很是积极地把白过的话又复述林老爷听。
林培听了,面上露出些兴奋的神色来。
他态度颇为热切地看向三秀道:“既然你们千里迢迢地来了锡山,你怎么不尽尽地主之仪,将这位于你有恩地师门长辈邀来家里做做客,不不不,这也不妥,还是让我们随你去拜见拜见他老人家才不显得失礼。”
老人家?
三秀看了一眼自己父亲鬓边的髯须,再想想云师祖那副俊男无暇的面庞。
三秀不禁失笑。
可又想到父亲这番热情而谄媚的话,三秀面上那点笑又收敛起来,沉声道:“师祖他不喜旁人打扰,拜访之事,我做不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