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六章 少年英才(2 / 2)贞观年少首页

李世民的话语中没有责问的意思,只有烦闷之意。

刚刚登基不久,便外有突厥进犯,内有流言蜚语漫天飞,以至于现在都不敢问杜如晦因何事而来,只敢问有何要事。

“臣昨日从泾阳县返回长安,偶遇一位少年英才,今日前来特为陛下举才。”杜如晦走到李世民身边,将手中纸筒放在案几上展开,赫然便是独孤武为酒楼写下的营销策略。

李世民看了看宣纸上的字,这分明就是杜如晦的字迹,有些闹不明白杜如晦为何有如此一说。

还没问,杜如晦便将昨日发生的一切娓娓道出。

李世民这才明白这张宣纸上的策略代表着何意,有些不敢置信道:“你说这是一位十五岁少年所写?”

“臣亲眼所见,确乃一位十五岁少年所写。”

听过杜如晦的解释,就是李世民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好策略,尤其是在把控人心上,就连朝中许多官员都未必能做到。

“克明,你相信世上有少年英才?一位十五岁的乡野少年有这份把控人心的本事?”

杜如晦愣了一下,叹道:“尚未见到独孤二郎前,臣也不信,但是臣认识独孤二郎之后,臣信了。不知为何,臣与独孤二郎年纪相差甚远,却有种一见如故的感觉,仿佛独孤二郎与臣是年岁相近的老友一般。”

说到最后,又想起了昨日的一切,想起了独孤武拉着自己还钱时的场景,杜如晦笑了。

李世民摇摇头,却未过多谈论这个话题,他相信杜如晦匆匆进宫绝不会仅仅因为大唐出现了一位少年英才,况且他未亲眼见过,又如何能说是少年英才?

哪怕评判之人乃杜如晦,他李世民亦不会轻言而断,这是作为一个皇帝的本能。

李世民看向杜如晦的目光又烦闷变为了认真,“克明今日进宫可有其他要事?若无要事,朕今日便皆由午膳,与克明喝两杯。”

杜如晦点点头。

李世民愈发认真,他就知道杜如晦午时进宫肯定不仅仅是因为一位杜如晦自认的一位少年英才。

杜如晦将盐袋放到案几之上,平静中略带兴奋道:“陛下看看此盐与寻常之盐有何不同。”

李世民看了看盐袋中的盐,用小拇指沾着尝了尝,惊讶道:“克明的意思,此盐乃是出自你口中那位少年英才之手?”

李世民是聪明人,聪明人一点就透。

大唐没有这种盐,会出现这种盐只有两种可能,一种便是杜如晦口中的少年英才制作,另一种便是杜如晦口中的少年英才发现了这种特殊盐矿。

但是,不管是哪一种,对大唐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杜如晦点点头:“臣派人在城中盐商中询问过,盐商并未见过此盐,臣以为此盐怕是出自独孤二郎之手。”

“为何?”

君臣多年,杜如晦明白李世民没头没脑的问话,这是在问自己为何敢如此断言。

所以,杜如晦解释道:“臣,曾询问过与独孤家相识之人,独孤家居住泾阳县正阳村。据臣所知,正阳村历来贫瘠,出入不便,近来只有搬到渭水北岸的百姓,并无能人出入,而正阳村却不巧有处百姓口中的毒盐矿。更不巧,昨日独孤二郎却拿出了此盐贩卖。”

杜如晦思路越来越清晰,脑海中不由得想起了在渭水北岸安抚灾民和走访百姓时,正阳村百姓提起在村里的贫苦日子,越发坚定盐是由独孤武所制。

李世民还在发愣,杜如晦已行礼道:“臣想休沐两日,望陛下恩准。”

“克明打算前往正阳村打探?”

虽是问话,李世民却很肯定,君臣多年,杜如晦了解李世民,李世民也了解杜如晦。

杜如晦点头道:“若是独孤二郎真能从毒盐中制出食盐,于大唐便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臣不得不亲自前往正阳村打探实情。”

事情原委,李世民听得明明白白,就是他也认为独孤武的借口没毛病,却不知杜如晦为何如此言之凿凿。

不过······李世民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