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卷 天降祥瑞_九十五 延绥镇(2 / 2)大明九千岁首页

小青一蹦三尺高,指着龙岩峰的鼻子叫:“你说,你千方百计缠着我们小姐有什么企图?快说!”

龙岩峰说:“没有啊,我是见你们两个女孩子孤孤单单的行走在这种三不管地带,太危险了,所以想……”

白衣女子冷淡地打断他的话,说:“多谢公子美意,小女子心领了。”对小青说:“小青,我们走。”

小青冲龙岩峰重重一哼,然后牵着那头小驴,跟着白衣女子下了船,然后白衣女子骑驴,她步行,步徐不疾的朝自己目的地走去。

杜松叹气:“好漂亮的女子,可惜,难以接近。”

龙岩峰眨巴眨巴眼睛:“要不咱们跟上去,远远的盯着,到了偏僻无人的地方就冲上去用麻袋一套扔上马背就跑,二一添作五分了,小青归你,白娘子归我,怎么样?”

杜松眼睛一亮,脱口说:“好主意啊!”随即想到哥哥那凶怒的表情,他一哆嗦,赶紧打消这邪念:“但强扭的瓜不甜,还是算了。”

龙岩峰不满地叫:“你争气一点行不行?什么叫强扭的瓜不甜?日久生情你懂不懂!”

杜松说:“不用日久,一两次就生情了,但是……”有点苦恼的挠挠头,说:“但是那小姑娘着实可爱,

我真不忍心……”

龙岩峰骂:“真没出息!”

杜松睨了他一眼:“主要是不想造孽。”

龙岩峰叫:“你啥意思?”

杜松小腹向前挺了挺,姿势那叫一个淫荡……同时也超欠扁,他的目光从龙岩峰小腹以下扫过,轻轻的叹息:“青衣女子归我,白衣女子归你?造孽啊……全给我还差不多……”

龙岩峰暴跳如雷:“姓杜的,老子要跟你决斗!!!”

杜松说:“决斗也改变不了事实呀!”

龙岩峰咬牙切齿:“混蛋,我早晚宰了你!”

杜松哈哈大小,牵马下船,不跟这个二货犯二了。

龙岩峰一直盯着他的后背,寻思着是不是摸上去给他一板砖,拍死这个孽障。但是联想到这个孽障那强横无比的武力值,他还是很理智地打消了这个念头。这家伙力大无穷,刘铤一把一百二十斤重的大刀在马背上抡舞如飞,够猛了吧?可这货比刘铤还猛,猛到在萨尔浒之战刘铤都不敢跟他争主力位置的地步!就他这身手拍杜松的板砖……还是算了,活着不好吗?

鉴于两个人的武力值差距实在太过悬殊————几乎就是小兵甲跟吕布的差距————龙岩峰还是大度地决定原凉杜松的无礼,牵骆驼下船,支付了渡河的费用,然后出发。他还不死心,上马之后想要跟上那主仆二人,然而快马加鞭追了好一阵子都不见白衣女子和青衣女子的身影,无可奈何,只得悻悻作罢。继续赶路。

过了黄河便已经进入延绥镇的范围了。延绥镇是陕西四镇之一,所辖边墙东起清水营黄河岸,经神木、榆林、横山、靖边、定边诸县,西达花马池界,长一千二百馀里。这是与蒙古人交战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早在明英宗时期,瓦刺人便大肆扩张,威胁着边关的安全。为了应对这些草原狼族的威胁,大明王朝被迫动员数十万民夫,大兴土木,不计代价地修筑边墙、城堡、堡垒,前前后后用了一百多年,在陕西、宁夏、甘建修筑起一道连绵数千里的坚固防线,并驻扎重兵,成功地遏制了北方游牧民族对西北的侵袭。然而为了修筑这道防线,明王朝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糜耗粮饷无数,财政入不敷出,被迫连年加税,最终给明王朝的覆亡埋下了祸根。

如今鞑靼人的威胁渐渐减弱,延绥镇的压力没那么大了,但是旷日持久的战争带来的伤害也是极为明显,这一路过去,看不到多少田野,适合开垦的土地长满了荆棘荒草,不适合开垦的土地泛着盐碱,狐狸野草在草丛中乱窜,十分荒凉。杜松有些无奈的说:“榆林、延安一直到银川、固原,都是这样,人烟稀少,只有卫所在当地开垦一些荒地种

粮食,很少有老百姓愿意到边关来开荒种地。”

龙岩峰问:“为什么?”

杜松说:“鞑靼人年年犯边,经常攻破边墙,大肆抢掠,那些坚固的营寨城镇他们没办法,但是各村落在他们面前却是不堪一击,每一次破边,边关都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一百多年下来无数边民埋骨边关,还有谁气到这种鬼地方来定居耕作?久而久之,边关自然就荒凉得很了。”

龙岩峰惋惜地说:“可惜了,这可是一块宝地,如果能开发出来,可以让上百万人受惠的。”

杜松苦笑:“鞑靼人就在边墙外打转,瞅准机会就扑过来狠咬一口,边镇军民一夕数惊,怎么开发啊?”

龙岩峰捏着下巴,若有所思。他在北京的时候利用职务之便查过各地资料,尤其是九边地区的,根据资料,他知道,此时的陕西大概有三十多万户,四百万人左右,这些都是登记在册的,如果算上不登记在册的隐户、跑到山林中定居的棚户以及逃到外省就食的流民,人口可能更多一些。陕西官员肯定为快速增长的人口头疼不已,但在他看来,现在的陕西完全就是地广人稀好不好?不光是陕西,甘肃、宁夏、四川、湖广、河南、河北、辽东等等这些省份有一个算一个,在他眼里通通都算是地广人稀,土地的潜力连一成都没有发挥出来。比如说榆林,只要组织移民开垦,兴修水利,几百万亩军田不在话下,而榆林地区又有大量风化煤、褐煤、泥炭,这些都是很好的肥料,灌溉方便,肥料充足,不丰收简直没天理。而陕西、甘肃、宁夏的边民性子都野得很,民风剽悍,是极好的兵员来源地,如果能每户分上三四十亩田,然后挑选精壮者进行训练,几年时间就能拉出数万精兵!

明朝根本就不缺土地和士兵,却整得处处捉襟见肘,真是一大遗憾。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