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6章 吴老师(1 / 2)守山匠首页

其实,若不是在接待时多听了那么一耳朵,元奋至今可能都不会知道周口店遗址有27个化石地点。

而在这27个化石地点中,其中最出名的当属第1地点猿人洞、第6地点鸡骨山、第26地点山顶洞以及第27地点田园洞了。

虽然这些重要地点都是以发现时间的顺序进行命名的,但如果你仔细阅读相关资料,会发现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鸡骨山是开启龙骨山北京人遗址大门的一把钥匙。

早在1921年,安特生来到鸡骨山看望在这里发掘的师丹斯基,从围观村民的口中得知:“这个地方出产的是“鸡骨”,都是破碎的,你们应该去龙骨山,那里的骨头又大又好。”

安特生在得到这个十分有趣且又令人向往的信息后,便急匆匆的赶到了龙骨山。

而在龙骨山上,安特生与师丹斯基很快便采集到包含猪、肿骨鹿、犀牛等在内的许多大型哺乳动物化石,其中有一颗可疑的臼齿引起了师丹斯基的注意,他认为与人相似,但也有可能是类人猿的。

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一项极为重大的发现。

于是,在1924年,师丹斯基返回欧洲,在乌普萨拉大学研究来自周口店的标本。

直至1926年春,师丹斯基从化石材料中又认出了一颗齿冠保存完好的人的下前臼齿,并撰文发表在1927年出版的中国地质学会志上。

而这个消息,很快便传到了北京,当时正值瑞典皇太子伉俪访问北京,在各界举行的欢迎大会上,安特生将这一重大发现公布于众,震撼了当时的科技界。

不久之后,北京协和医学院解剖系主任、加拿大人类学家步达生博士与中国地质调查所翁文灏所长代表双方达成协议,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提供资金,北京协和医学院和中国地质调查所联合对周口店遗址进行科学考察和发掘。

1927年3月,周口店遗址大规模科学发掘的帷幕在龙骨山正式拉开。而也在这一年,除了发现了大批脊椎动物化石外,在工作即将结束时,还发现了1枚保存完好的人的左下第一臼齿。

这个牙齿由步达生研究,他结合早年发现的那两颗人牙的形态特征,将其定名为“中国猿人”,俗称“北京人”。

而这三颗为“北京人”定名的牙齿,至今仍保存在瑞典的乌普萨拉大学。

“这段故事固然不错,但于周口店遗址来讲,真正精彩的故事才刚刚上演!”一个头戴黄色安全帽的男人拍了拍元奋的肩膀说道。

此人名唤吴献强,曾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一名职员,后因市院共建,被留在了周口店遗址。

当然,与他一同留下的,还有另外十二人,但现如今还在周口店遗址工作的便只剩下展陈保管部主任宋春雨以及后勤服务部的包文青二人。

是的,吴献强早已经退休了,但他对周口店遗址的热爱却并没有因此而止步。

据说,当时的吴献强是在安全保卫部,上午主管领导、科室主任及一众同事才为其开了欢送会,下午他便在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外的停车场光荣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