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帝国万历四十六年。四月。
这几年整个大明帝国的处境都有些糟糕,除却眼下已经成为头号热点问题,让人倍感闹心的辽东,也就是努尔哈赤那群昔日孝子,开始整日东征西讨扰乱边境暂且不提。
单说南北大地异常频发的天象,进而引发的土地减产,百姓被迫为地主兼并土地,成为流民。开始如同蝗虫一般游荡在大明的土地之上,也足够让朝堂上有远见的大佬分外的揪心。
天津卫这个地方,紧挨着三岔河口,毗邻大运河,水系极其发达,竟也受这种恶劣的环境影响,北风一刮,便不论天上地下,皆是飞沙走石,黄尘滚滚。
不过这几天天津卫倒是难得的艳阳天,码头也热络了不少,起码朝廷的粮船到达此地,需要不少脚夫,给天津卫外城多少带来些人气。
紧挨着娘娘庙的边上有一棵二百来年的老柳树,这棵老柳树据说是当年燕王扫北后,迁徙而来的太原的百姓种的,如今树干参天,枝繁叶茂,上面系满了来娘娘庙许愿者留下的红色丝带。
老柳树旁有处茶摊,借柳而建,店招上书高沫热茶一文一碗几个扭曲的大字。
茶摊整体还算宽敞,又有板凳、凉席,茶壶中的茶香迎风飘出老远,倒是一处难得的歇脚的好去处。
此时此刻,茶摊处人声鼎沸,一群脚夫谈天说地,各有所吹,却没有几个喝茶的。
茶摊老板的位置是站着个头戴网巾,身穿葛布长袍的年轻俊朗后生。
他叫张雪年,河间府人。
张雪年悠然自得的捧着本书,也不去招揽生意,对周围这群横吹竖吹法罗的脚夫碍了他生意,也没有什么意见。
偶尔来三五个茶客,刚想寻条长凳坐下,便被坐在凉席上的四个龇牙咧嘴的凶残大汉吓得悻悻而去,然后用小调般的嗓子小声骂上量句,“狗娘养的外来玩意。”
“便是给王太岁当孙子,也不准他们这群外来狗上码头。”
茶摊对面就是三岔河口,河口里停满了漕运的粮船,运兵劳碌了一路,正有气无力的晒着太阳,毕竟四月份吗,从船舱里出来,往甲板上一躺,太阳能把人熏得晕沉沉的,舒坦的紧。
码头的脚夫,来来往往,吆喝着,绷紧着脸,一袋子一袋子的往下卸着粮食。
“这群本地的脓塞子,不给我们活路,早晚有他们受的!”
茶摊上唯一落座,喝着茶的,是一个年纪三十左右的北方汉子,左手握着茶碗,右手的拇指不停的敲击着茶案,脸上的表情颇为复杂,三分愤懑,两份是羡慕,五分饥饿。
他们这群人,闯津门也有半月了,受够了当地脚夫的气不说,到如今已经三日没吃饭了。
饿啊,真的好饿。
在这样饿下去,兄弟们便都得饿死,自己这富贵帮也该在饥饿中灭亡了。
而在不远处盘腿坐在席子上,身材壮硕的四大金刚,则默默的摩挲着藏在怀里的匕首,时而龇牙咧嘴的表演一番凶神恶煞,然后等到人被吓走之后,露出一阵憨憨的笑意。
至于其他脚夫,虽然饥饿,却一个个吹嘘兴奋过了头,笑声盈摊,根本看不出一丝的愁苦。
“丑人不知愁滋味啊!”
茶摊老板位置的张雪年看了两眼,笑着摇摇头,手里的《几何原本》看腻了被他放在怀里,重新换了本《甘薯疏》依然从悠然自得看的愁眉不展。
“方舆之内,山陬海澨,丽土之毛,足以活人者多矣。”
“徐生为予三致其种。”
他翻了半天书,就搞不明白,这乱七八糟的内容具体写的啥。
不过番薯二字他却知道其含义,原来在明朝就开始种红薯了。有红薯,大明最后还灭亡了,这太不科学了吧?不说康麻子有了红薯,都开创盛世了吗?
难道红薯和玉米是cp,得两个道具在一起,才能解锁盛世模式?
少年的一声叹气,却让大家忽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紧张兮兮的看着张雪年。
张雪年摇摇头示意他们继续,便再次沉思起来,瞧着对面的脚夫们,辛勤劳作的场面,总是感觉接下来做的事情可能有些过分。
不过,他心里的这种感觉越来越寡淡。
因为他刚好也三天没吃饭了,茶摊原老板是真的穷,除了茶叶沫子什么都没有,想到这里,他就踹了两脚刚才因为他是外地口音,想要坑他铜板的老板两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