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十七章:购买印刷机(1 / 2)大时代1977首页

之前,林晓光他们搞《青年文摘》,印刷是借用学校的机器。

现在不行,他想自己印一些东西,不能再找学校的了。

几天前,他就托人,四处询问,哪里有不用的旧印刷机,现在终于有消息了,至于为什么不要新的,新的岂是随便就能搞到的,旧的能买到,新的花钱都买不到。

郭红兵是沈一舟的小弟,四合院就是他帮忙找的,现在被后者叫过来,供林晓光使唤,所以消息也是他来汇报。

“哪的?”

“兴华印刷厂的,用了没几年,老出故障,修修补补不见好,后来技术更新,就不用了。”郭红兵说道。

“油印还是铅印?凸版印刷还是平版胶印?”

郭红兵一脸茫然,挠挠头:“小光哥,这些我都不懂啊,要不我把人找来,你问他?”

“行,改天你叫过来,四合院碰头。”

印刷机的事先放一边,林晓光看向林晓芸:“姐,你们班那个肖均,就是肖家村的吧?”

“对啊,怎么啦?”

肖家村,就在圆明园北边,清河对面,未来的五环外。

如今动物园以外都是郊区,比动物园更荒凉的圆明园这块,周围除了大学之外,还有不少农村,肖家村就是其中之一。

肖均,就是他们认识的人大学生,一同去找北师大招生办问事情的十多人之一。

“没事……”林晓光摇头轻笑:“改天找他聊聊。”

林晓芸正要开口,他又接着问:“姐,说说调研的情况呗?”

提起这个,她顿时将刚刚准备问的事抛之脑后,说道:“去年肖家大队2队进行年终收入决算,每个劳动力日值8分钱,超过一半的农户要‘倒找’。”

林晓光脸色徒然严峻起来。

倒找,就是社员一年劳动365天,所积累的工分,折算成工钱,还买不回全年要吃的基本口粮,只好倒欠生产队的钱。

放在农村,因为种地,一年到头还有粮食吃,虽然是借的大队集体的。

但这要是放在工厂,工人们辛苦一年,生产的工业产品工厂没卖出去,即便核算完工资,也没有钱发下来,账目上的数字又不能顶钱用,就算工厂发了粮票,没有钱也买不到粮食。

没有粮食,不言而喻。

“2队是大队的老大难,情况最差,生产队90多个劳动力,却有队长、副队长、队委、组长、副组长、会计、出纳、记工员,等30多个人不干活,再加上4个放水员,9个使牛匠,全天候下地干活的人,也就40来人,不是一般的偷工耍滑。”林晓芸叹口气。

林晓光沉默了。

林晓芸继续说:“今年小学学费是3块一学期,中学是6块一学期,随便一个家里,都有两个上学的孩子,差不多一年就是18块,2队的家庭根本掏不出钱,都不让孩子去念书了。”

“或许,可以试试发展集体工业。”林晓光突然开口。

为什么农村生产体制改革,只出现在西川和江淮,而不是其他地区,包括北平,这肯定是有原因的。

林晓光胆子再大,也不敢找人在天子脚下弄这事。

所以,那就只有别的路子,比如华西村的集体工业,眼下就有一个好机会,正是他最近才开始着手做的项目。

林晓芸有些讶异,摇摇头:“工业不要前期投入吗?他们哪有钱?”

有心人,总能想到办法,就像那谁说的,钱就像女人的那啥,挤挤总会有的,林晓光淡淡说道:“以前农业学大寨,后来工业学华西,华西村怎么发展起来的?当年人家手里有钱?”

华西村有万般问题,那是因为发展瓶颈到了,没有跟上时代走错了路子。

在92南巡前,它实实在在是一个榜样,改革开放后的乡镇企业,学的就是华西村发展工业,不过乡镇企业后来摘掉了集体企业的帽子,变成了私人的,私人企业不会倒闭吗?倒闭的多了去了,然而媒体都盯着华西村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