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22 新厂(1 / 2)外来的妹子会念经首页

白鸥相机,是产于1964年的一个老品牌相机,在当时是举国之力研发,肩负着复兴相机工业、重振经典品牌的历史使命。或许在现代人看来这个相机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已经很少人使用这种相机,大多数都是用手机或者更高级的相机。但是对于收藏家或者有着特殊感情的人来说,能够收藏一台白鸥相机是十分荣幸的事情。

那个时候照相机是非常稀少的,除了摄影师,很少有个人去玩这个。俗话说摄影穷三代,单反毁一生。在胶片时代,哪怕胶卷、冲洗都是一笔不菲的费用,所以普罗大众别说拥有相机,就连照相也只是在值得纪念的时刻才会走进照相馆,冲洗出来的照片会小心翼翼地夹在桌上的玻璃下,或者精心准备的相框、相册里。

照片虽小,留下来的每一张都承载着那个年代的记忆。而后世数码相机、手机拍照无比便捷,随手可拍,又有几人会精挑细选照片,打印出来留作纪念呢?最多不过是留在一个个文件夹里,随着手机电脑的更迭消失了……

摄影要有仪式感,当这种仪式感消失以后,随手一拍的照片也失去了照片的意义。白鸥相机当时是国内首屈一指的照相机品牌,在行业也是佼佼者,照相机厂的员工们走出去都是昂首挺胸的。然而时代变化得太快,作为和照相机相依相伴的胶卷品牌,如今的柯达已经一统江湖,国内只有“乐凯”一枝独秀,在政策的扶持下苦苦支撑。谁又能想到仅仅几年以后,他们做到了最好,却输给了时代。

当国产相机还在传统领域钻研摸索的时候,90年代数码相机已经快速占领起了市场,1998年是普及型数字相机大发展的一年,是低价“百万像素”数字相机成为一个新的热点和主流产品的一年,不仅解像度高、价格低,而且功能更多,许多技术特点趋向与传统全自动小型相机看齐。当年发表或出售的新机种60多种,20多个厂商。当时代汹汹来袭,一切跟不上时代脚步的人都会被无情抛弃。

仿佛一夜之间,红红火火的照相机厂就衰落了。工人们眼见着高楼起,眼见着楼塌了。停产,下岗,破产,重组,一番眼花缭乱之后,工厂从公家变成了私人,他们也从铁饭碗变成了给资本家打工。

秦家是华亭本地豪族,家喻户晓。接手这个厂里还是区里求上去了——厂子规模大工人多,是一笔沉着的负担。资本家当然不会做亏本生意,考察下来发现还可以有所为,这就接了手。要换成往常他们一般都不会接手这样的烫手山芋——典型的吃力不讨好,他们底蕴深厚,而照相机厂目前也就一个品牌值钱铜钿。

新老板果然财大气粗,很快就跟RB国最好的数码相机企业取得了合作,联手创办了一个新的合资工厂,同时上马十几条生产线,就为了分目前红火的数码市场一杯羹。因为步子迈得太大,原厂职工全部消化下来缺口还不小,这不,工厂的招聘启事早就挂出去了。

门卫老杨已经快退休的年纪了,这不还要发挥余热,过来新厂房站好最后一班岗。这是好事儿啊!他带着老花眼镜站在门口笑眯眯地欣赏那群保安队在列队训练。现在厂子从城区搬到了工业区,地盘大了不少,据说以后的员工也要上千人……那可比照相机厂最鼎盛的时候工人还要翻好几番。到那时候他们这些老头子看门都不行喏,你瞧瞧,都是清一色的退伍兵,统一的制服,每天还要队列训练,军事化管理,往厂门口那么一站,看上去就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