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六章 扫码(1 / 2)张家父子首页

20多年前,张少坤家有一部座机。

座机在那个年代是很新奇的一个物件儿。对于农村里的孩子来说,家里的“智能化”硬件,除了黑白电视,大概就是新安装的座机了。

当然了,若是谁家有一个BB机,更是能惹得众人艳羡。往裤腰带上一别,再挂上一大串钥匙,走在路上极其拉风。回头率,那是相当的高!

除了BB机,大哥大在那个年代也是风靡全国。“有了大哥大,走遍天下都不怕”。一部大哥大,成为了成功人士的标配。

大哥大买不起,座机稍微狠狠心还是能“够得上”的!

张少坤家的经济还没达到能买得起大哥大这种物件儿的水平,因此一部座机也算的上让这个家的整体生活质量直接拔高了一个层次。

张少坤家的座机为白色,按键透明,连着电话线,整齐的摆放在桌上。张励对这个座机,相当感兴趣。

每天放学回家,张励都要给小伙伴们去一电。不论是讨论作业,还是纯聊天儿,都甚是新鲜。哪怕没有什么可说的,也要讨论一下刚刚才看过的动画片。

我觉得这个情景不错,他觉得那个画面好看,通话时间不知不觉就开始拉长。

当然了,电话费也是蹭蹭蹭地往上涨。

安装了3个月之后,张少坤实在忍受不了张励的这种行为。为了减少电话费的成本,张少坤给张励制定了严格的“用电话守则”:每天打电话时间,绝对不能超过10分钟。超过10分钟,张励就要自己拿出零花钱来补贴电话费。

为了避免“支付”电话费,张励每次都掐着点儿打电话。一边聊天,一边看着座机显示屏上面的通话时间。一到10分钟,立马挂断电话,绝不超出一秒钟,即便那头小伙伴的话只说了一半。

挂断电话后,张励再一路小跑,跑到小伙伴家,继续听小伙伴另一半的“讲话”。

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张少坤家也慢慢存下一些家底儿。进入21世纪,张少坤买了生平第一部手机。

那个时候的手机,还是很小的一只,一只手就能握的过来。翻盖形式,海豚标志,刚一买回来,就惹得张励连连称赞。手机铃声--《千千阙歌》,张励至今记忆犹新。

翻盖手机除了打电话,还能玩一些小游戏。俄罗斯方块,尤其经典。

再后来,张少坤换手机的频率慢慢频繁起来。从翻盖到平板,基本3年一换。

农村人用手机,相比起城里人来说,要费的多。城里人的手机基本上都是放在包里,打完电话就又放进去了。

而农家人用手机,基本上都是把手机往口袋里那么一揣,骑着车子就下地了。农家人下地干活的动作比较大,有时稍不注意,手机就会从口袋里滑落到土里。

即便捡起的相当迅速,手机也会沾上一层土。随便往衣服上面蹭蹭,就又放到了口袋里。

只要手机还能打电话,那就还能将就着用。

那个时候的手机,密封性能比不得现在。掉在土里的次数多了,后盖里面基本上就会蒙上一层土,话筒和听筒部位,同样也是进土严重,这种情况对手机的损伤相当大。

除了进土,张少坤的手机报废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水洗。

张瑜洗衣服有一个习惯,不喜欢掏口袋,张少坤同样如此。

因为这个,张少坤报废了不只一部手机。

由于换手机太频繁,花销较大,因此张少坤后续再换手机,基本上都秉持这样一种原则:哪个便宜买哪个。

直到张励大学毕业回来创业,有了点积蓄后,才给张少坤买了第一部智能手机。

张少坤的第一部智能手机,还是联想的黄金斗士。

黄金斗士用了没几年,不仅漆磕掉了,更是干脆“混乱”到自动拨打电话。张励一看这样下去可不行,于是又给张少坤买了第二部智能手机---华为mate10。

那几年,微信风头正盛,甚至一度超过QQ。

华为手机买回来后,张励就开始教给张少坤如何玩微信。

下载、安装、注册、添加好友......一波操作下来,张少坤也能通过微信和张励聊天了。

这天,张励回家听见客厅里响起了张少坤和张瑜的“吵闹声”。

“你扫这个有什么用啊?”

“你别管!”

“有那时间,你擦擦玻璃、扫扫地,不比你现在扫这个强啊!”

“你懂啥?赶紧把你脚边儿那箱打开!”

“你慢点儿拿,别摔了!”

“摔不了!放心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