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3 章(1 / 1)故乡的云首页

林岚妈显得更加忙碌了,走起路来风风火火的,对林岚已经没有原来那么上心了,但对汤潮的喜爱依然如故,甚至加倍。似乎要在汤潮身上弥补自己没有生男孩的缺憾。汤潮妈妈经常在下班后赶到幼儿园时,会发现汤潮已经不见了。每当这时阿姨总是会笑着说:“你来晚了,让他丈母娘接走了。”弄得汤潮妈妈哭笑不得。等她匆忙赶到林岚的家里,最常看到场景是两个大孩儿坐在地板上玩儿,嘴里吃着林岚的爸爸从山东老家托人捎来的花生之类的食品。林岚的爸爸在旁边抱着林岚的妹妹、看着两个大的,而那位张护士长则在厨房忙着洗菜做饭。再晚一点,汤潮就要上桌跟着人家一块吃饭了。在那个物资短缺的年代,这是很大的人情。汤潮妈妈很是过意不去,再三劝张桂兰不要再接汤潮,“林岚姐俩已经够你忙的了,你这抱着一个牵着两个,你也不嫌麻烦。”这位护士长却毫不在意,“一只羊是放,一群羊也是放。一个小孩子能吃多少?你就让汤潮在这儿吃了饭再走。”汤潮妈妈哪里肯答应,每次都是急忙领着汤潮回家。汤潮虽不情愿,但也并不哭闹,只是噘着嘴,大眼睛使劲往里眍着。

自己没有女儿的汤潮妈妈,当然也很喜欢像林岚这样和汤潮同龄的小姑娘。家里有好吃的,也总不忘让汤潮去幼儿园的时候带给林岚一份,不过是不是真的能带得到是另一回事了,幼童的友谊在食品面前往往不堪一击。节假日,有时汤潮妈妈看到林岚像个尾巴跟在走路匆忙的张桂兰的屁股后面跑,就会把林岚领到家中。一来是给汤潮作玩伴,汤潮妈总是怕汤潮养成孤僻的性格;二来也会亲手给小姑娘梳洗打扮一番,用雪花膏擦得香香的,当作自己女儿一样稀罕一番,弥补心中缺憾。汤潮妈妈总是觉得小男孩儿就应该有男孩儿的样,虎头虎脑、皮皮实实的,而不应该太注重打扮,染上胭脂气。小姑娘才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自己只有汤潮这么一个儿子,打扮女孩子的手艺总是没处发挥。有一次汤潮妈一边给林岚打扮一边逗她:“岚岚,回家告诉你妈,她要是嫌家里姑娘多得打扮不过来,就把你送给阿姨吧!这么好看的小姑娘也不给好好打扮打扮。”汤潮的父亲听见了,就半开玩笑地劝汤潮妈:“你还是自己再生一个吧,省得老惦记别人家的闺女。”汤潮的母亲也不是没动过心,与旁人相比,独生子女显得有些孤单。可生完汤潮后,由于身体虚弱,奶水不足,工作又很紧张,很长时间带起来感到非常吃力。而且汤潮在出生后很长时间身体也比较弱,不好动,性格安静的养成也很大程度上也与身体有关。最后还是权衡一下自己的身体和工作状况,汤潮妈遗憾地打消了再生一个的念头。

林岚还是很认真、准确地把汤潮妈妈的话告诉了她自己的妈妈。张护士长听了也不含糊,“你下次再去的时候告诉阿姨,让她别着急,你早晚会是她家的!实在着急,先拿汤潮换也行。”林岚哪里听得懂这话里的含义,心里还独自难过了好一阵儿,有些不敢再去汤潮家了,怕哪天妈妈真把她送给人家了。可她内心还是挺愿意去汤潮家的,可以和汤潮一块玩、一块吃。汤潮家的好吃的、好玩的东西比自己家的更多,汤潮妈妈对自己又好。她那时还没有工资的概念,汤潮的爸爸妈妈工作年限比她父母要长,而且都是医生,工资收入要高一些,孩子又少,经济条件当然要比她家好不少。所以汤潮妈妈总是不让汤潮在林岚家吃饭,却会找机会留林岚在自己家里吃饭。

张桂兰每天早上看着林岚和汤潮手拉手一起走进幼儿园的大门,晚上亲手领着两个孩子手拉手一起从幼儿园往家走,心里总是在希望他们的手就这样一直牵下去,一直把汤潮牵进自己的家门。充满希望的同时,也开始有了忧虑,她不知道眼前这场愈来愈烈的政治风暴对这对牵手的孩子意味着什么。

就是在汤潮和林岚无忧无虑,过着“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两小无邪猜”、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的时候,“无产阶级□□”已经在全国形成了激烈的政治风暴。“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即使是美丽的莲花山下当然也不可能是什么政治避风港。医院里接连来了“工宣队”、“军宣队”。以前人们晚饭后悠闲娱乐的灯光球场的旁边竖起领袖的巨幅画像,高音喇叭里总是传出激昂革命口号和歌曲,不再有人在这里悠闲地打球了,更没了好看的球赛。这里成了医院职工和家属们室外开展严肃而热烈的政治性集会的一处场所。医院的各种建筑的墙壁上到处可见革命群众写的大标语,连原本为了方便医院职工和家属生活而修建的大食堂,也挂满大字报,还有丑化国家和市里、院里的“走资派”的政治漫画,不再是提供物质食粮的地方,孩子们少了一个在父母忙不过来的时候可以方便填饱肚子的场所。而且医院人数并不算多的职工们已经分成好几个不同的派别,光造反派就分“大联欢”、“老捍”、“横空出世”等派别,总部都设在莲山市内的大工厂,要经常进行串联。已经分成激烈对立派别的大家也不再可能平静地坐在一起、相安无事地吃饭、谈笑了。学习最高指示,学习中央□□小组的文件,领会不断变化的新精神,批判走资派,在“最新指示”发表时的集体聆听和□□,各种活动很多时是在晚上进行。现场灯笼火把,人们群情激昂地喊着政治口号。密集的政治活动把大人们忙得够呛,连小学生们都忙得没时间上学了,中学生们更是成了运动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