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大师风范一(2 / 2)高校外史首页

因为不了解熊教授的学术,不知道熊教授发表过哪些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又不会说恭维话,秦书山一时无语,不知怎么评价为好。等不到秦书山的赞扬的话,熊教授说,到他这个年纪了,不知道还能在这世上待几年几月,什么名呀利呀的,早就看淡了,都是学生们不听话,胡乱吹捧的。当然,他们吹老师,也是帮他们自己加分。老师名声大了,学生就不会差。师生之间,有的人靠学生出名,有的人靠老师出名。

说着说着,熊教授话锋一转,说民国时期的大师大多有多重身份,行走于各个看起来没有多少联系的领域,从容自得,成就非凡。这就是学养,这就是眼界。比如鲁迅、胡适、沈从文等等既是大学者,又是大作家;比如才女林徽因,既是著名建筑学家,又是著名作家。现在完全不一样了,民国时期的学脉断了,大师没有了,能在一个很小的领域取得一点点小成就的,就被胡乱捧为大师大师的。

接着,熊教授说他年轻时忙于学问,一心想在学术方面沿着民国时期的大师的路走下去,没有舞文弄墨的念想,之所以在晚年从事文学创作,致力于散文的写作,就是要以实际行动向民国时期的大师致敬,看看能不能树立起新时期的大师风范。越老,这种使命感越强烈。“老了,长篇小说写不了,短篇也写不了,只能写写散文。”说着说着,熊教授忽然无奈地慨叹,让人不由得不心酸、不心生敬意。

还没等到秦书山插话,熊教授就说他写散文,不是那种在学者中散文写得最好的,仅仅在学者中散文写得最好,是没有意义的,那是跟外行比。在文学界、散文界,他的散文即使不敢说是写得最好的,也是写得很好、写得最有特色的,是别人学不来的。他的散文跟别人最大的不一样,就是有深厚的人文积累,是学者散文,而且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者散文,是纯粹的学者散文。这种散文在学者看来是散文,在一般读者看来又像是论文。仅凭这一点,他就能在文学史上拥有自己独特的、后人无法取代的地位……

“年轻时拼事业,到老了拼历史地位。没有历史地位,再红的人都是浮云。”熊教授总结道。看得出,熊教授对自己的这个总结很满意,对自己所取得的成就很得意,说话的声音都不自觉地高了起来。不过,底气不是很足,秦书山听出来了。

听着这些,秦书山有点不好意思,为熊教授感到不好意思,脸也就不由自主地红了起来,头也不知不觉地低了下去,像是做错了什么事。出于礼节,他费了一些力气才抬起头来,想看着熊教授,以示尊重,没想到熊教授灼热的目光正在等待他的注视。一瞬间,他感觉非常尴尬。好在这个时候有人敲门,他和熊教授同时把目光转向客厅的门。

门敲了两下,熊教授都没有过去开门的意思,秦书山以为熊教授想叫他开门。正准备站起来去开门,熊教授却叫他喝茶,嘴里又自言自语道,又有学生来了,真是没办法。这时,门外边传来文学院王院长的声音:“熊老师,熊老师在家吗?我是小王。咱们说好的,四点半过来拜见您啊。”熊教授看了秦书山一眼,一边站起来去开门,一边搭话:“来了,来了。每年都这么客气。”秦书山忽有所悟,跟着站起来告辞,快步走在熊教授的前面,帮着开门。

王院长看到秦书山似乎惊了一下,很快就恢复平静,说了声小秦也在啊,弄得秦书山杵在门口,不知如何是好。熊教授接过话茬,说道:“小秦的导师叫他过来看望我。他导师想请我过去讲学,也顺便叫他先捎个话。”秦书山听了,反应不过来,虽然被吓晕了,也只得说是的、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