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章 熟悉(2 / 2)记者锋芒首页

孙继全当时的回答很长:

“个人认为我们当记者那会,也就是那个时代没有暗访,因为一切几乎都是透明的,似乎所有事情都很简单。

当然,从新闻学的概念有明确定义,暗访对于记者而言,就是隐瞒身份、目的,通过相对秘密的手段获得新闻事实的过程,从这一点来讲,从有了报纸开始,就有暗访。

我曾给大家讲过,世界上最早的报纸在我们中国唐朝,公元713年他们就创办了由上都进奏官负责编印,将皇帝的谕旨、文臣武将的奏章及政事动态条布于外的开元杂报,这里面的政事动态就是由专人不公开身份去打听回来的。

至于新闻价值,一般都是跟受众有关,想看看明天下雨不下雨,天气预报就是最有价值的新闻。我想这位同学问的不是这个,他提的应该是爆炸性新闻、涉及面广的、震撼性的、推动某一方面进步的,或者对于我们来说是能获得中国新闻奖的,对于美国记者就是获得普利策奖的。那么,这样的新闻该是怎么来的?具体事情得具体对待,不过共性来说需要的是详尽的调查,包括明访暗访真实的写作,不加渲染的真实当然,还有你的心,良心。”

因为这是每节课最后惯例回答五个问题的最后一个,李学锋记得孙继全微笑着说完这段话,然后合上讲义说:同学们,下课。

正在这时候,新闻学院的院长走了进来:同学们,请等一下。

陆续起立,收拾课桌,折叠椅子的声音瞬间停下来,院长走上讲台先是跟孙继全握了握手,再扭转身子:同学们,孙总编、孙教授今天讲的是“最后一课”……

课堂上马上又是一片惋惜与惊讶声,院长挥挥手:孙总编要创办我们河右省最好的一张都市类报纸,上课前他已经跟学院说明,在这里,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感谢孙总编三年来的心血。

台下掌声雷动,孙继全也礼貌性鼓掌,院长再挥手:请孙教授再给我们说几句吧。

孙继全清清嗓子:尊敬的院长,尊敬的各位同学,感谢三年来的相守、相处,我很愉快。刚才院长说错了话,我是副总编,我们中国人不喜欢这个副字,所以正总编是总编,副总编也是总编。

台下同学们有笑声,孙继全把双手撑到讲桌上:同学们,今天不是告别,你们是新闻战线的有生力量,只要我在河右日报社一天,欢迎大家来实习,更欢迎有志新闻事业的同学们毕业来工作!但真有那么一天,记得叫我孙继全副总编,副的叫成正的也是副的,因为新闻来不得一点虚假。

掌声雷动,孙继全等了等收起笑容:同学们,民国初年著名记者黄远生曾总结说,新闻记者要具备“四能”能想,能奔走,能听,能写。其实,以我多年的从业经验来看,一个好记者应该具备的远远要多于这“四能”。他应该是一个良心正直的人,不畏权钱,却敢为民立命,而不是在各种诱惑下失去职业的操守。他还要是个杂家,是个百事通,得有律师一般缜密的逻辑,得像侦探一样不遗漏任何蛛丝马迹的线索,他还得会哲学,能透过事件,洞察人生。他还得善变,得跟上时代。做一个职业新闻人,你的职业比你本人的变化更快,比你的风格变化更快,所以有些时候,你还没来得及变,新闻在变,所以你必须迅速变。

而这一切,还必须建立在他要有一个好的身体之上,要能吃苦耐奔波,因为新闻的突发性决定了记者“不是在采写新闻,就是在采写新闻的路上”。

同学们,铁肩担道义,就得有所准备,要知道记者是世界上十大高危行业之一,据相关报道每年都有上百名的记者殉职。妙手著文章,落笔不忘责任,新闻人是最实事求是的人,可以不说,但绝不能胡说。

同学们,我们的孔老夫子有句话,临别送给大家,送给我未来的同行们文死谏、武死战,这里我再加六个字“不为官、只为民”。

……

两天来彼此开始熟悉,坐在会议室后排的李学锋很自豪自己成为孙继全“欢迎来河右日报社工作”的唯一,他微笑着回忆着那堂“最后一课”,看着正在讲课的孙继全,不知为何突然觉着异常熟悉,就像看着自己。

其实,他们就是亲生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