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的随园食单记载了这种柴火,江小白试了,并没有什么神效,只相当于是农村烧的麦秸。
一定要说袁枚记载的这种很烧包,看起来很讲究、上档次的一束束茅草柴火有特殊作用,那就是容易掌握火候。但其实呢,其它任何普通的柴火,只要不是一次性放了太多,都很容易掌握火候。
刘老黑着脸坐下了,和老伴搭配地很默契,烧火总是恰到好处。在先故意做了几个不熟的软煎饼用来擦鏊子后,刘奶奶卷了袖子,开始娴熟地正式开工了!至于那擦鏊子的煎饼,以前也会吃的。
刘奶奶做煎饼有几十年的经验,也就来魔都居住后再也没有做过。不过,区区几年,根本无法使其手艺生疏。凡是和吃有关的手艺,一旦学会了,一生都基本不会忘记!刘奶奶很快找回了感觉!
“滋啦,滋啦!”面糊糊在很烫的鏊子上,不断发出勾动刘老等北方老狐狸腹中馋虫的美妙的声响。
刘奶奶用竹劈子在鏊子上摊煎饼娴熟无比,动作如同行云流水,平均半分钟左右,就能做好一张。随手捏住煎饼卷起的边一揭,甩到旁边的筐子里,就开始摊下一张,只一小会就摊了好几十张。
很多食物,需得高温才可以解封香味。在低温时,毫无香味,死寂一片,不值得一吃。必须浴火才能重生。比如大部分辣椒,生吃并不辣,经过爆炒,用高温解封风味,吃起来才会辣得很过瘾!
用脚趾甲想也知道,古人在科学方面是不行,可他们的经验多得是!假如,辣椒生吃更美味,谁闲着没事,要把它炒熟?直接切生的佐配菜,或者捣成酱汁加上去不就好了?试过了就知道不好。
麦香这种不可捉摸的东西也一样,只有适宜的高温,才可以让平时根本闻不到的麦香味涌现出来。很多香味物质,都极内敛,生平超级擅长躲猫猫。只好温度高到一定程度,才能把它们逼出来!
夜市上,常出现爆压鱿鱼烧烤机,就是像打印机的台式大电饼铛,上下两层都能加热,用上层厚重的钢板的重力,以及螺旋把手加压,把鱿鱼或其它肉类或面糊糊压成薄饼,用压力助力温度双面加热,全面形成一个高温小世界,以解封食物的香味。同时,将影响酥脆口感的食物中的水分极力蒸发掉,将其烤得酥脆至极,像薄冰一样,一碰就碎。最后,香味能飘荡半条街,远远地就能吸引人来吃,其香味远胜普通做法至少几十倍。肉类香也就算了,可用它来做煎饼,很让人们不可思议,平时闻起来,毫无味道的小麦面粉,居然可以那么香!比普通的做法,香了百倍不止,让人立马知道什么叫浓郁的麦香。这就是懒人用了好方法,让温度基本到了好处,解封了香味。
用鏊子摊煎饼,虽是单面加热,但只好火候掌握得好,也可以做出这种麦香味飘荡半条街的煎饼。
但必须使用荷叶银光鏊。因为,这需要把鏊子烧到很高的温度,面糊糊在上面发出的“滋啦,滋啦”声,要比普通鏊子发出的声音响亮得多,那是水分蒸发得更剧烈,也说明鏊子更热。用普通鏊子,煎饼会像胶水一样粘在上面糊掉,因为,高温,将会增加面糊糊的粘度。从古代贴春联或告示,必须用烧开后的面糊糊,而非直接用凉水拌的面糊糊就能知道,面糊糊的粘性随温度升高。
只有荷叶银光鏊,是所有锅具之中的魔镜,表面能像荷叶一样,沾生面粉糊,但面粉糊熟了之后就不沾了,也就是摊煎饼熟了后,煎饼会自动翘起四周,不需要用铲子铲,用手轻轻一揭就开,在沾与不沾完美地变幻,淀粉糊再怎么高温,粘度再怎么高,熟了后都不粘,才能彻底解封麦香!
这种明代的将作监发明出来的的神器,比章丘铁锅魔幻得多。所谓将作监,就是掌管宫廷建筑的修建与维修,纱罗绸缎刺绣衣物,金玉珠翠等宝贝的制作,以及各种异样器具的打造的官署。明太祖朱元璋立了子承父业的规矩,规定某人是匠户,他的子子孙孙,就只能做匠户,继承这门手艺,哪怕没有子孙,买、坑也要找来养子继承。刘老狐狸会这门手艺,就因为他祖辈在明代是匠户,手艺比较独到,到清代又归属专门制造皇家御用品的造办处管。不过,匠户在古代地位极低,他感觉不到自豪感。会这种手艺的人,都是他的同族。所以,这老狐狸知道究竟还有几个人会。
鏊子,在石器时代就已广泛被人类使用。石板粑粑就是厚煎饼,那石板就是鏊子。在石器时代,都是人们用石头打磨出来的。到了商周时期的青铜时代,出现了青铜鏊。到铁器时代,又出现了流传至今的铁鏊子。宫廷多用银制品,是例外,在铝被发明前,白银也的确最适合打造荷叶鏊子。
从石器时代的第一个石鏊子开始,一直到现在的所有鏊子,在基本成型后,全都还要打磨!用石头打磨也好,用手工打制的锉刀打磨也好,用现代的砂纸打磨也罢,总之,通通都要认真地打磨。
发展出这种神器,也没什么稀奇的。做事,最怕的就是术业专攻,水滴石穿,绳锯木断!某一个行业,积累了几千年的经验,代代相传,偶尔进步一下,量变产生质变,必会在此领域登峰造极。
有人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有什么?也没几部,写的也就那几个人,五大名著里,除了红楼梦,其它的都是明代人写的,而且,红楼未完,就算说,带上清代,清代的成就也太水了!张大千也说,清代对中国的文化,几乎没有贡献。这话乍一听挺偏激,但越想越客观。
甚至,清代对中国的科技,更加没有贡献!清代的存在,导致了中国的科技发展的倒退,在火器上的倒退最具代表性。明代再怎么荒唐,好歹很有骨气,不割地、不赔款、不纳贡、不和亲,哪怕大厦将倾,依旧屡次击败西方殖民者的舰队,迫使西方殖民者签订不平等条约。清代统治者,还扼杀了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最致命的是,它推行奴化思想,把所有人都驯化成了皇帝的奴才,哪怕是和重臣,也以自称奴才为荣。这就更加不可救药了!清代只有奴才,没有国人!
有人说,清代修了四库全书,可他们毁的书比修的还多!即使他们不修,不仅被收录的书仍然在,被毁的无数孤本更加在。也就不能说清朝对文化多么有贡献了。不过,清代在美食一道很有贡献!可以说楚辞汉赋,唐诗宋诗,元代杂曲,明清美食。明清,集无数前人经验,是中华料理发展的高峰期,从慈禧吃一道酿豆芽的穷奢极欲,就能看出来,最后,把整个大清都给吃没了。
所有老狐狸,都张大了嘴,不住蠕动着喉结,看着刘老太太用神器摊煎饼,被那美妙的声音和那浓郁的麦香味,勾出了无数的口水,喉咙间都好似有了趵突泉。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之所以被人们唾弃,就是因为它舍本逐末,全季严重跑题,不再注重美食本身,居然改为重在挖掘美食背后的故事,变成了最烂的故事会。故事何需它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更好的故事,人们只要看美食本身,关心它最后能不能馋到人舔屏。这群老狐狸被煎饼的麦香馋到,更想到了以前挨的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