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哥儿,唐秀才派了书僮来寻你!”
这日,柱三带个书僮来在门外禀报。
这唐家的书僮,安维轩自是见过的。那书僮施礼道:“我家衙内说现下己是八月,眼看就要到八月下旬秋试,特着小的来传话,我家衙内己在东门码头定好了船,约官人您还有另三名官人明日同行,一同前去府城贡院签到!”
“传话与唐兄,在下明日准时应约。”安维轩回道。
那书僮得了回话,告辞而去。
宋代贡举考试,须经解试、省试、殿试三种形式。由诸州县将应试士子保送至本路州府考试,考官由各州府通判主持考试,由录事参军主持其他科目的考试,如考官不通经义,则由次一级官员充任,但要经判官监考,试卷上还要加盖长官之印,考官和监考官还要在试卷后面签。如发现作弊考生,当场驱逐,考官受舞弊,要受严厉处分。
地方州府所举行的解试,除了建炎年间与绍兴初年受战乱影响外,大多都于每年八月举行,故而又称“秋斌”或“秋试”。
秋试三天共考三场,按近年来的规矩第一场是大经义三道,论语、孟子义各一道第二场是诗、赋各一道,有时候也考词第三场是子史论一首,时务策一道。
由州县将应试士子保送至本路考试官,由州的通判主持进士科考试,由州的录事参军主持其他科目考试。如考官不能通经义则由次一级官员充任,全要由通判监督。
解试通过的考生称为“举子”或“贡生”,于当年科季集中到京城,于次年春初参加“省试”。所谓“省试”是因应试工尚书省而得名,实为礼部所主持,至于再多,安维轩也就知之不详了。
之所以唐秀才会约安维轩与另外三人同行,其中是有原因的,为防考试作弊或是他人冒名冒籍,考试采取连坐制度,以五人为一组五人相互担保,若其中一人有舞弊或是冒籍等违反规矩的举动,其余四人均要受到连累。
大前岁,唐秀才其他三人与肖英宣一同前去参加秋试,唯肖英宣一路过关斩将,虽惜败于省试,但考官怜其才也进了太学,唐秀才四人落榜今岁整好由安维轩补上五人互保,这也是事先约定过的。
此次平江府之行,五人便是去府学贡院注籍的。
第二日一早,安维轩动身带了柱三随行,柱三人机灵对府城又熟悉,自是带在身边的不二人选。
到了城东码头,那唐秀才早己经在船头等候了。
相互见过礼,二人闲叙了一刻,那另外三人也到齐了,那谢姓秀才也在其中,大家彼此见过面,倒也不用再客套啰嗦什么,寒喧了几句后便上船,着船家向平江府进发。
吴江城东码头距离盘门水门不过十数里,行了不到一个时辰便到了盘门码头外,船只从盘门水门入城不仅要纳税赋还要接受查验很是麻烦,五人相约由码头下船步行进城。
“停船,停船,登临查检!”
尚未将船停下,忽有艘官船快速行了过来,船上的官兵对着安维轩几人叫嚷道。
“这些官兵为何教我们停船?”安维轩不解的问道。
“查私盐的!”唐秀才言道。
那谢秀才言道:“本朝官盐太贵,寻常人家都吃不起,只能买私盐来吃,私盐利大,故而这些年挺而走险贩运私盐的人越来越多,私盐屡禁不止,朝廷设有专职的盐巡官和巡盐弓手来查私盐,官府抓都抓不过来。”
唐秀才也说道:“自绍兴十二年议和南北通好后,这盐价才降了下来,绍兴十二以前因战乱物价飞涨,官盐最贵的时候达到两贯钱一斤,便是现下的太平年景每斤官盐也要卖到一百五十文到二百文。”
“这么贵?”安维轩不由惊道:“依现下的盐价,几十斤上好的青盐岂不能买一亩田地了?”
那谢秀才说道:“据说金国那边的盐比我大宋便宜一些,听闻住在两淮边境的百姓常从金境购盐,而本朝盐税是为税赋大头,朝廷缉查的力度自然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