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炎年间,完颜宗弼民间百姓称其为金兀术率军南侵,在杭州的绍兴天子逃往明州,并于明州流亡海上,当时完颜宗弼曾指着凤凰山说:“南人若使数百赢军于此,便阻我等之行。”
如此说来,这绍兴天子当真是怕金人怕的很……
……
此时的安维轩正忙于了解临安的风土人情,阅看繁华景色,却不知当今的朝堂之上,却因为他的解试的策题应题,而在朝堂上掀起了一场辩论。
按例,为表示考试公正,每岁解试之后,中选举子的试卷皆要发往临安朝廷礼部由专人观阅,更将其中得意之作抄誊,录于大内呈与天子阅览。
得了这个案首,安维轩着实有些用力过猛。第一场的经义考试,安维轩表现的倒也平常,毕竟有里有一堆经义教辅书摆在那里,况且朝廷经义试约不会拿简单的经义来考,又不似后世明清八股文考题那般蹩脚生僻,这便排除了许多,余下的只要死记硬背便是,故而安维轩考的中规中矩,既不出彩也不平淡,事实上不只是安维轩,便是其他一同应试的学子,在经义上也不见出奇之处。
所以后面的第二场考试,诗、赋、词都是争出高下的显出水平。奈何安维轩两世为人,而且前世还是个上进心十足的骗子,为了骗人涉猎极广,读过的书极多,而且记忆力也好,见识自不这个时代的人可以相比的。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代于少保的石灰吟,被某人无耻的抄袭到解试的诗题。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本朝辛弃疾的破阵子,被某人又无耻的抄袭到解试的词题上。
破阵子一词口气老成,放在某人的身上当然不合适,这位无耻的抄袭者当时灵机一动,于破阵子后又题加了一行小字:感父亲当年从戎。
可怜那个副考官,还以为某个官二代参考,又感此词上佳,当时便呈于主考官参阅。
至于赋,宋代的散文斌与后世的散文相当,只是用词要用文言文罢了,倒也难不住这位无耻之人,又是一个不出色的中规中矩。
靖康之耻,是每一个宋人心中无法抹去之痛,一诗一词均是出自名家,且又是上上等的佳作,又应了当下朝廷的景儿,被擢出自是理所当。
这一诗一词只是足以令安维轩占据平江府十三个名额之一,真正令安维轩登临榜首的是他策试中的盐策,说到底安维轩的这则策试题解决大宋盐税问题也简单的很,用商家的说法就是簿利多销,从而抑制私盐,增加朝廷收入,再不济也能教朝廷盐税收入持平,从而裁去盐司诸多冗官冗吏。
对于宋代盐事的解决之法,在安维轩眼中看来好解决的很,事实上北方的金国也因盐官烦恼,最后解决盐事之法正是用了安维轩策试所写的这种方法,
平江府府尊大人阅过安维轩的试卷觉得此法可行,将此策试题呈与朝廷。
此时盐税占据朝廷财税收入的六成以上,从字面上来看安维轩这种解决盐事之法极为合理,但凡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利益瓜葛,何况还是涉及到本朝利益复杂化的盐事。
绍兴天子看过盐策后,扔与百官议论。有正直之士言此法利国利民且能让盐商无利可渔,实属可行之策盐司官员立马跳出来反对,反对的理由很简单,一是说此法未必可靠,二是若施此法,朝廷的财税收入减少朝廷该怎么办?
支持此盐策者说盐司揽权无视朝廷与百姓利益反对者言此论作者是年少不经事,思想不成熟,此法更不经推敲实用。更有利益相关者,如暗中贩运私盐的官员,站出来与盐司呐喊。
总之朝堂上己经吵成了一锅粥,安维轩本人却是半点也不知晓,只顾悠哉游哉的欣赏着杭州景像。
安维轩更不知晓的是,自家的名字也在当今天子的面前留下了印像,顺带还有那两首诗被天子命人抄录在大内书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