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5章 29.约法二则(2 / 2)出东吴记首页

这几天来,东硖里发生了许多事。

就在此前几日,王道潜带人在石碑附近临时搭建起三间竹屋,在一个烈日炎炎的下午,将全里居民集聚此处,同其他穿越者们一起耐心细致地开始了摸底排查工作。

工作进行得比想象中的要顺利一些。除查明那两名籍贯吴县、游商出身的年轻人就是此前在流民队伍中讲述、传播刘高事迹的那二人,口若悬河者曰尹皋,语态深沉者曰彭懿并非江北流民,而是与刘高相仿,因故混迹在流民队伍中之外,其他泰半皆是贫家黔首出身又有二三十人,本是中家良民,后因各种灾厄毁家破财,沦为逋亡还有工匠五六人,原来寄生于江北的个别县市里,因本县爆发瘟疫,市邑毁弃,他们也只得做了流民。

除此之外,立石碑、镌姓名之外,刘高任“匠作工坊”之“匠司”的消息,当然很快便传遍了整个东硖里。

就在大家还兀自陷在吃惊、好奇、踌躇、嫉妒等心思、情绪中时,刘高这个“匠作工坊”的草台班子竟是很快就有血有肉起来。王道潜和沈梦熊又将那几个原本寄食县市的工匠都调归刘高调遣,随后让这他们在三角洲之东南角起造新的屋舍。

按照穿越者们原先的规划,此处将来原本就是要建造纺纱、织造、建材等作坊的。眼下虽然还远未具备立即起造这些设施的条件,但总可以先将作坊的架子搭起来,而刘高这些工匠,便就近住在作坊里的宅舍内。

令东硖里的新里民尤为艳羡刘高这些人的是,王道潜宣称,刘高这些匠作工坊的工匠平日不仅可以住在作坊内的“庐舍”里,现在大家集力建造的排屋中,这九人仍依原样分配住宅。里民们不是很理解这“庐舍”的产权界限,但几乎都理解成,刘高等人因其工匠身份,平白多出了一处宅居。

里民们开始不单从穿越者们的衣着和谈吐判断“诸公”的与众不同,细微的建制设计,也让他们日益深刻地感受到诸公或有超出寻常人的本事和旨趣……

渐渐地就有一些青年人开始陆续找到门来,夸耀自己的本事,希望也能加入匠作工坊,但王道潜先前摸底排查时,并未发现当中有技艺出众的,不过看到这些年青人个个兴致高昂,且也皆可归入青壮,便将他们一并都归由刘高管制了。这样一来,刘高管带的“匠作工坊”之下,队伍便已颇为壮大了。

在获得王道潜等人的信任及倾力托付后,刘高果能发挥较强的主观能动性。

王道潜们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又急于从生活器物到日常行止都建立起一整套连贯的规章制度,因而也非常仰赖刘高的活计在又单独地得到一些额外的奖赏譬如一领直缀、一领单被之后,似乎确实可以说,刘高那“吴中匠师”的本事的七八成都给发挥出来了。

不过在谈到刘高的贡献之前,首先却有必要提一提这里所谓的“一整套连贯的规章制度”。

从王道潜等人原初的设想来看,这有些像是后来的所谓“新生活运动”,其主要目的是试图用一种规训的方式在东硖里的这二百五十多人中培植起一套新的生活规范,而卫生教育更是这里的重中之重。

然而,一旦要将该种设想落实到实处,穿越者们便发现前路困难重重,囿于目前物质资料的全面短缺,这种制度创设实践殆乎不能譬如所要倡导的便后清洁、洗手这一最简单的问题,一方面由于目前并无草纸,只能临时制作一些竹筹来替代之,另一方面目前又没有统一的供给水源,那两个利用“型管”原理的盥洗池,目前受限于内容装置的缺失,也等于是闲置。

于是在最初头几天,王道潜们只能草草落实四样章程:

一是在三角洲东南西北岸各设一处集中便溺的地点

二是挖掘数口水井,统一用水、排水,禁止私自取水和给排水

三是建立集体吃饭制度,每日早中晚三顿,都在街心广场造饭、分食

最后则是在集体吃饭后两日,由老范作为总管带,开始对全体里民老弱病残除外进行基本的队列操练。此项操练目前只是为了这一目的,即在这些麻木的、耳迷目睧的、饱受悲苦的贫民们中注入鲜明的纪律意识与集体生活意识尽管集体吃饭、用水、排便,业已构成“集体生活”的其他支柱。此前王道潜经常发现的类如胡大目与其妻子在劳动中交头接耳的情况,通过将男女分组以及动用必要的体罚来严申纪律的方式,也基本加以杜绝。

不过正如前述,这四种规范只能说是“草草落实”。因为目前的物质条件实在过于简陋,王道潜们认为,有必要从“国家的强制给付”的角度,从头至下设立一套健全的保障措施。

结合目前的具体情况,可以举例说明之:现在东硖里的二百五十六名居民,每人水笙由胡大目夫妇收养,故而她的物品归由该夫妇保管都分到了许多让这些贫民初视之颇觉震动的现代制品:

穿戴上,各人皆分到一套靛蓝色直缀,一双千层底布鞋,一双人字草拖鞋餐具上,各人又得了木制碗筷勺叉一对初见那奇形怪状的叉子时,大多数人都是百思不得其解,便是刘高和另外两名吴县来的自诩见过些世面的男子,也是眼神两两相对,讷讷无言此外各人又得了白色单棉被、竹席、草枕以及木盆、木杯等生活用具……

不要说对于那些原来身家不过千钱的大多数贫民而言,便是对那中家庶民出身,还有那自诩见多识广的寄食市邑的尹皋、彭懿等人来说,这样许多物资,当真可谓珍稀、丰沃极了。

像是尹皋和彭懿,甚至一时都难以理解,为何诸公如此慷慨无遗地要将他们的这些藏家珍品四散于众。

而出身黔首、心思质直的里民们则对穿越者们如此慷慨不吝地向他们任意分发这样“珍稀”、“昂贵”的物什更不要说在劳作时得到的那些奇怪的“铁臿”之类用“好钢”铸成的器械了感动得五体投地,而且一再笃定了此前由胡大目散播的那个谣言:

“诸公果真是原来由拳县的豪家大族,家财钜亿其自海外返归,自是要定居祖地,再振门户的……”

王道潜等人也从各种渠道,不无偶然地听说了这些编造出来的谣言对这些谣言,他们只是一笑了之。

不过他们很快意识到,目下的当务之急,是必须建立起一套可持续的生产、供给制度,将全体里民都纳入到一种较为稳定的生产作业的体系中来。

穿越者们不可能为后续抵达东硖里的所有里民都分发来源于东山基地的现代“仿古”制品,那样太过短视,而且总有资源告罄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