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在新设立的各郡,经过近二十年的培养,大秦已经有足够多的储备官吏,从中挑选年富力强且对帝国忠心耿耿的官员前往各地,开始为期十年的赴任。
这些官员犹如帝国在地方上的基石,抵达各自的辖区后,便马不停蹄地依照统一的治理规范开展工作。在地方上迅速组建起层层嵌套、严密有序的机构。
郡作为地方的高级行政单位,下设县,县级官员则承担起最为具体的民生事务管理工作。户籍管理成为他们的重要职责之一,他们需详细记录辖区内每一户人家的信息,包括人口数量、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以便于帝国对人口的精准掌控。
税收征收工作则关乎帝国的财政根基,官员们需根据土地面积、农作物产量以及商业活动等情况,合理确定税收额度并确保足额征收;治安维护更是保障地方稳定的关键,他们组织起地方的治安力量,巡逻于大街小巷,防范盗贼与叛乱的发生。
同时,为保障信息在帝国庞大身躯内的畅通无阻,以及政令能够高效地传达至每一个角落,大秦构建起了一套高效的驿站系统。这些驿站犹如帝国的神经末梢,遍布于各地的交通要道之上。信使们如同血液中的红细胞,背负着帝国的指令与情报,骑着快马在驿站之间穿梭不息。他们风雨无阻,日夜兼程,无论是烈日炎炎的酷暑,还是寒风凛冽的严冬,都不曾停歇,确保了帝国的中枢神经与各个肢体之间的紧密联系。
对于原属三大帝国的贵族与地方势力,大秦采取了灵活而又强硬的策略。对于那些愿意与大秦合作且确实具备一定才能的贵族与地方势力代表,大秦给与他们进入地方治理体系的机会,授予相应的职位与权力,使其能够继续在地方事务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当然,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必须处于大秦的严格监管之下,稍有异动便会遭受严厉的惩处。而对于那些顽固抵抗大秦统治,妄图凭借自身势力谋反作乱的反动分子,大秦则毫不留情地予以坚决镇压。家族财产被全部没收充公,土地被重新分配,家族成员也往往会遭受流放或沦为奴隶的命运,以此来警示其他潜在的反抗者。
在新征服的地区,大秦驻扎着重兵以彰显其军事存在与威慑力。
沿边境线修筑起一座座坚固无比的军事要塞,这些要塞犹如帝国的钢铁獠牙,不仅配备了充足的兵力,士兵们日夜坚守在岗位上,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性,而且还储存有大量的粮草与武器,足以应对长时间的战争消耗与围困。
驻军实行轮换制,定期将驻守在边境要塞的士兵与内地的部队进行调换,这样既可以让士兵们得到适当的休整,又能防止他们在长期驻守过程中与当地势力勾结或产生懈怠情绪,从而确保士兵的战斗力始终处于巅峰状态以及对帝国的绝对忠诚度。
同时,大秦深知“以夷制夷”的战略意义,在当地招募士兵,将这些来自不同民族与地域的青年编入秦军体系。
这些本地士兵由于自幼生长在当地,对周边的地理环境如山川河流、丛林沙漠等了如指掌,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如雨季旱季、严寒酷暑的变化规律也极为熟悉。经过大秦严格的军事训练,在边境防御作战中,他们能够利用对地形的熟悉,巧妙地设置陷阱、埋伏,出其不意地打击来犯之敌;在地区维稳方面,他们可以凭借自身的地域优势与人脉关系,及时察觉并化解潜在的不稳定因素,确保地方的和平与安宁。
此外,大秦的军事学院为帝国的军事发展培育优秀的后备人才。
无论是出身尊贵的贵族子弟,还是出身平凡但胸怀报国之志的有志青年,只要他们展现出军事天赋与对帝国的忠诚,均可入学接受系统而全面的军事教育。在军事学院中,他们深入学习战术战略,研究古代与当代的经典战例,剖析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学习兵器制造技术,了解各种兵器的性能、优缺点以及制造工艺,以便在战场上能够更好地运用与维护兵器;学习军事指挥艺术,掌握如何在复杂多变的战场上准确判断形势、合理调配兵力、下达正确的作战指令等核心技能,为日后成为帝国的军事栋梁之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统一货币制度成为大秦在经济领域的首要攻坚任务。
原三大帝国的货币体系犹如一团乱麻,各种货币种类繁多、成色不一、兑换比率混乱,严重阻碍了各地的贸易往来与经济交流。大秦果断废除这一混乱的货币体系,强力推行大秦的法定货币。这种法定货币制作工艺精良、币值稳定,且由帝国中央统一铸造与发行,具有极高的权威性与信誉度。随着法定货币在新征服地区的逐渐普及,各地的商业贸易活动开始逐渐复苏并走向繁荣。
对于商业,大秦制定了一套严格细致的商业法规,这些法规规范了市场秩序,明确了商人的权利与义务,对商品的质量、价格、交易方式等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严厉打击奸商与垄断行为,对于那些以次充好、哄抬物价、囤积居奇的奸商,帝国的执法机构将依法予以严惩,没收其非法所得并逐出商业领域;对于企图垄断市场、操纵物价的商业巨头,大秦则采取强力手段进行拆分与制裁,确保市场的公平竞争与健康发展。
在规范市场的同时,大秦积极鼓励商人开辟新的贸易路线,商队驮着大秦的丝绸、瓷器、铁器等特色商品,穿越沙漠、翻越高山、渡过大洋,远销至世界各地。同时,也从其他地区带回了奇珍异宝、香料等珍贵物品,丰富了大秦国内的商品种类,促进了商业的繁荣昌盛,使得大秦的商业网络如同一张日益庞大且紧密的蜘蛛网,连接起了帝国与世界的各个角落。
大秦以自身文化为核心,在新征服的各地广设学堂,将学堂作为传播大秦文化的重要阵地。
学堂中,教师们一丝不苟地教授大秦的文字,让学生们学会读写大秦的官方文字,这不仅便于帝国政令的传达与文化的传承,也为不同地区的人们提供了一种统一的交流工具;讲述大秦的历史,从大秦的起源、发展、崛起的历程中,让学生们汲取帝国的智慧与精神力量,培养他们对大秦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传授大秦的礼仪规范,使学生们懂得在不同场合下的行为举止要求,培养他们的文明素养与道德观念;讲解大秦的法律条文,让民众知法、守法,明白违反法律的后果,从而维护帝国的社会秩序。
然而,大秦并非一味地强行推行自身文化而完全摒弃当地文化传统。在保持大秦文化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允许新征服地区保留部分特色文化习俗,如一些独特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传统的手工艺制作技艺、具有地域特色的节日庆典等。这种文化包容政策犹如在大秦文化的花园中种下了其他文化的种子,促进了文化的多元融合与创新发展,使得大秦文化在吸收其他文化精华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与壮大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