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二站的非洲战场主要集中在现在北非的摩洛哥,阿尔及尔,利比亚,突尼斯和埃及。
1940年6月,德国入侵法国,墨大爷对英法宣战,正式把意大利拖进了二站。
6月下旬,墨大爷命令在非洲的意大利殖民军队(主要在利比亚和意属索马里)侵入肯尼亚,苏丹和英属索马里(为当时英国殖民地),想趁英国疲于应付德国的凌厉攻势时,趁机捞一把。
由韦维尔中将指挥的骁勇的英联邦军队(由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组成),其中主要为英军第7装甲师,在埃及西部痛击羸弱的意大利军队,并且长驱直入利比亚,攻陷了利比亚西北部著名的港口城市——托布鲁克。
在这一阶段的战争中,英军损失不到2000人,毙伤俘虏意军总数达到13万人,这是英军对阵轴心国取得的第一次大胜。
1941年2月12日,埃尔文隆美尔元帅走马上任,成为德军“非洲军团”总指挥,开始了“沙漠之狐”一生中最骄傲的军事表演。
首先是1941年4月中旬对托布鲁克展开的攻势-代号“英勇”,但是英军的抵抗非常激烈。
隆美尔为了保证“非洲军团”的推进速度,一面留下部队围困托布鲁克,一面命令装甲师从南面绕过此城,继续东进。
在哈尔法牙关战斗中,意军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战斗力,打退了英国装甲部队多次的进攻,并在5月27日连同增援的德国军队一道攻下了该关。
此时距离1941年1月的战线,”非洲军团“已经向东推进了1600公里。
接下来是英军的反击作战,由韦维尔一手策划,代号”战斧“。
1941年6月15日,”战斧“行动来开序幕。在这场战役中,英军落后的玛蒂尔达III型重型坦克弱点暴露无遗,笨重的装甲,缓慢的行进速度成了它的致命伤,在德军的88MM高射炮打击下像活靶子一样。
由于,损失惨重,韦维尔被迫叫停了这次攻击。
与此同时,隆美尔命令第5轻装甲师在夜间秘密集结于英军南侧,并在次日拂晓突然袭击英军的侧翼。
6月17日,德军占领了西迪苏莱曼,切断了英军的退路。
18日,韦维尔被迫命令英军撤退,战役结束。
虽然英军伤亡不大,仅1000余人,但是在士气上缺遭受重创。
1941年11月18日,英军代号为”十字军“的行动展开,旨在消灭北非战场的全部德意军队。
在得到东非军团援助后,韦维尔的北非军团实力大增。
11月22日,隆美尔命令第15装甲师绕道英军第7装甲师侧翼,并在占据有利地形后向英军发起突然袭击。
英军损失惨重,再次被迫撤退。
1942年1月17日,英军在坚守托布鲁克10个月后弹尽粮绝,不得已而投降。
这次战役英军再次失利,但是德军也因此损失了大量和坦克和士兵,更重要的是他浪费了宝贵的时间,给英军以重整旗鼓的喘息之机。
从1942年1月到6月,德军开始了全速的推荐,一直打到了利埃边界。
1942年6月底,梅沙马特鲁战役打响。
结果英军再一次被打败,狼狈撤退到埃及西部的阿拉曼防线,在那里,一场大战即将到来。
这一阶段的战斗主要围绕阿拉曼防线打响,期间德军多次向英军发动攻击,但是英军凭借出色的火力和空中优势,顶住了德军进攻。
在地中海上,”不沉的航母“马耳他岛在经过德意空军长期的骚扰后屹立不倒,成为楔在德意后方的一颗钉子。
同时期,丑国已经参战,它为英国输送了大量的军用物资,包括数百辆新型的M4-A1”谢尔曼“中型坦克。
在地中海海战中,英国皇家舰队地中海分舰队逐渐占据了优势,并在丑国航母的支援下控制了地中海的制海权和制空权。
这一战略意义不容小视,德军因此在汽油,弹药的运输上完全被英军压制,每个月都有超过半数的德意补给船只被盟军击沉。
而此时,英军在北非的力量不断增强,到了10月,英军在北非的力量已达到20万人,2000辆坦克。更重要的是,英军更换了此前长期打败仗的统帅韦维尔和奥钦莱克,伯纳德蒙哥马利走马上任。
1942年10月23日,英军1000余门大炮齐鸣,拉开了阿拉曼战役的序幕。
兵强马壮的英军无论在兵力,装备还是士气上都处于压倒性优势。
而反观德军,在近三个月未突破阿拉曼战役后,初到北非时的那股锐气已经丧失了。
并且”非洲军团“在长期得不到德意本土的补给后,士气降到了低谷。
此外,指挥官隆美尔因病回德国修养,此刻不在任。
群龙无首,士气低迷的德军在攻击之初显得不堪一击,但是德军毕竟是德军,在凭借着工事,地形和地雷下,顽强的阻击着英军的进攻。
英军这边虽然占尽天时地利,但是始终无法突破德军的防线,并且几天战斗下来,伤亡已逾万人。
蒙哥马利决定改变计划,把原来作为佯攻的南面开辟为新的战场,把精锐的澳大利亚军队调到南线去攻击战斗力较弱的意大利军队——这就是”增压“计划。
这一部署的调整使得德意联军阵线开始松动,并于11月2日开始后撤,阿拉曼战役初战告捷。
阿拉曼战役不仅是北非战役的转折点,更被丘吉尔看做是盟军在二战的转折点,他曾说过”在阿拉曼战役之前,我们战无不败,在阿拉曼战役之后,我们战无不胜“。
与英军在阿拉曼展开反击战遥相呼应的是在西非展开的”火炬“行动,即盟军(以丑军为主)在阿尔及尔展开的登陆作战。
盟军在北非的登陆作战和英军从埃及展开的追逐战形成东西对进之势,目标在于将德意联军消灭在突尼斯。
在阿拉曼战役失利后,德意联军开始从埃及撤退,在隆美尔出色的指挥下,没有形成溃退之势,保存了大量有生力量。
在之后针对美军的凯塞林山口之战中,德军大获全胜,缴获了大批丑国的汽车和战役物资,给了联军以喘息之机。
但是失败早已在所难免,1943年1月23日,英军进入的黎波里,意属利比亚总督向英军投降。
1943年3月9日,隆美尔含泪告别了北非,踏上了飞往罗马的飞机。
5月13日,继任“非洲军团”的指挥官梅塞陆军元帅向盟军投降,同月,盟军进入突尼斯。
最后共计有25万德意联军向盟军投降,非洲战役结束,北非战场的轴心国实力彻底土崩瓦解。
其实二站的北非战场非常可怕。
在北非战役中,盟军和轴心国的坦克乘员,是否在坦克中严重中暑?那是不可避免的,一定是难以忍受的。
他们就像大热天被关在车里的狗一样,痛苦不堪。
利比亚夏季白天的气温可高达 50摄氏度,如果没有足够的水,这可能是致命的,而在北非的战斗条件下,有时很难得到足够的水。
战斗虽然激烈,但在夏天,由于天气更加炎热,双方有时会同意从中午到下午 2点停止战斗。
1943年鲍嘉执导的电影《撒哈拉沙漠》,可能并非百分之百符合史实,但影片并非在撒哈拉沙漠拍摄,而是在加利福尼亚州的索尔顿湖附近拍摄,当时的酷热相当强烈,整个剧组和演员,都时刻面临着晒伤和中暑的危险。
在非洲军团,装甲兵因天气炎热而晕倒的情况尤为常见,因为配给的水并不总是能及时送到。
双方军官的首要任务,都是为士兵提供水和盐,以避免大量士兵被列入病号名单或住院治疗。
德军的一些应急物资中只有水和盐,而没有食物和弹药。
当然,二站时非洲可不止北非在打仗,东非和西非也没闲着。
西非战场老招笑了,自由法国打自己人维希法国,在英国和丑国人支持下打,开始还没打赢。
在赛内加尔要塞战,还有刚果利博维尔,还有海战:机帆船打改装的武装货轮啥的。
东非呢和北非一样,开始的时候意大利人进攻英属索马里。
数量优势蛮顺利的拿下,但是刚拿下就来瘟疫了,主帅死了,很多人就走不了了。
再后来准备南下肯尼亚,和东进苏丹的,英国人很紧张。
因为英国人在东非空中优势都没有(意大利人当时已经有部署先进的38年的单翼战斗机)英国人这个时候在东非还只有一战时候的老式双翼飞机。
不过后来,意大利人各处出击,在苏丹被英国人组织埃塞抵抗力量打败了(几万人没几天就被不到2千人的“羚羊部队“打败了)。
而且意大利人在摩加迪沙的一个大油库莫名其妙的被炸掉了,这个问题就大了,部署在东非的舰队,飞机都没法用了。
当时意大利在马萨瓦港部署了红海舰队:7艘驱逐舰,8艘潜艇,5艘鱼类快艇。
还有相当数量的轰炸机SM79,81就有60多架。
战斗机Fiat CR42 RO37,SM73都算先进不错的机型了(后2者是不多的单翼机),意大利的潜艇在开战初期,就可靠性与续航能力,潜航能力是轴心国里最好的(其实一直到战争结束都比德国的好)。
本来计划用这点资产,截断红海航道的。
没油以后当然是作罢了,肯尼亚等到意大利人想起进军的时候,英国人已经从澳大利亚和南非运来殖民部队应对了。
再后来就是英国人反攻厄立特里亚,埃塞和英国人一起反攻埃塞。
英国人还组织的印度军队在索马里南部两栖登陆作战,顺便英国人还组织加拿大军队打下了维希法国的马达加斯加
最惨烈的是在Keren要塞,这个是整个厄立特里亚北线的核心节点门户,意大利人花了5年多时间建立了一个要塞防御阵地。
英国人攻了3轮都没打下,结果意大利精锐部队却撤退到一个不利他们防守的地方防守,结果后来就投降了,再然后整个厄立特里亚都投降了。
1940年,法国战败,英国面临德国直接入侵的威胁,遭受了残酷的轰炸。墨索里尼认为大英帝国即将毁灭,准备夺取英国在非洲的殖民地,建立“新罗马帝国“。
1940年7月4日,意军两个旅在炮兵、飞机和坦克掩护下,突然袭击苏丹城镇卡萨里。
意军人数多达8000人(含厄利特里亚雇佣兵),英军(英国军官,苏丹士兵)不过400人,英军没有在城内与意军交火,而是把战场摆到城外,用卡车载着机枪,一面扫射,一面向意军突击,然后又迅速撤退。
最后,意军伤亡500余人才攻下卡萨拉,英军损失12名士兵和7辆汽车。
8月4日,意军进攻索马里,2500名英军面对10倍于已的敌人,只得向后撤退。
不久,英军在得到补充后(主要是英印第5师,约10000人,英印师是由英国人和印度人组成的混合部队,印度和英国士兵比例为5:3,军官均为英国人),英国非洲军队总指挥韦维尔爵士将该部投入东非战场,与另一位将领普拉特爵士的部队会合。
1941年1月17日,普拉特率“羚羊“部队出击。“羚羊“部队由苏丹、英国和印度士兵组成,具有很强的战斗力和突击能力。
在克鲁峡谷,意军5个精锐营据险而守,企图阻击“羚羊“部队,不料另一支英军从背后发起攻击,意军溃不成军,急忙逃回设防最坚固的要塞、群山环绕的克仑镇。
克鲁失陷后,意军将全部精锐部队集中到了海拔1300多米的克仑天然要塞里。
这个要塞的四周都是崇山峻岭,山峰林立,随处可见的悬崖绝壁令人望而生畏,是一个难以攻克的天险构成的堡垒。
一条通向克仑的大路在峡谷中穿过,克仑的大门和唯一通道——唐戈拉斯峡谷,已被意军用炸药炸塌,实际上等于关上了进入克仑的大门。
意军为确保克仑镇不失,依托天险苦心经营,许多阵地用混凝土浇灌而成,凡是挖得动的地方都挖掘了工事和掩体,在重要的支撑点上修筑了碉堡。
没有修筑工事的地方都是坚固的岩石。满山遍野不是砾石就是丛生的荆棘,意军更在山坡上布置了铁丝网等层层人为障碍。
2月2日,英军“羚羊“部队到达克仑山口,可是由于峡谷被炸,入口被封死,唯一可行的办法只剩下强攻山地,夺取山后的克仑镇。
2月3日,两营英军向天险中的意军阵地发起攻击,冒着强大的炮火和机枪扫射,经4个小时激战,夺取了意军一个战斗据点--金马伦岭,有了一个前途未卜的立足点。
当晚,其中一个营的英军,借夜色掩护,突袭帆船峰,意军倚仗天险,防范松懈,结束被这突然袭击赶下高地。
4日晨,意军对帆船峰发动猛烈炮击,山岭顿时被硝烟迷雾笼罩,英军死伤惨重,借助炮火的掩护,意军步兵夺回了帆船峰,将英军打下山去。
接着,意军又疯狂炮击和进攻金马伦岭,但未能得手。
意军未能把金马伦岭上的英军赶走,并没有善罢甘休,他们昼夜不停地袭击岭上的英军。
意军大口径迫击炮杀伤力极强,英国被压得抬不起头来,只得紧贴在灼热的地面上,迫击炮弹在四周爆炸,弹片和碎石横飞。
但英军没有屈服,也没有退却,只要一有机会就主动出击,派出小股部队反击意军。
在另一处阵地上,争夺战也在激烈进行,英军集中120门火炮轰击意军坚守的多洛戈罗多克山。
猛烈的炮击过后,步兵出击。
但每次步兵接近阵地时,意军各种口径的火炮便一齐倾泻下来,给冲锋的英军以毁灭性打击。
经过反复冲锋,终于有30名英军勇士冲上了意军阵地。
意军不甘心阵地失守,发动了接二连三的反扑,而且一次比一次凶猛,最后英军仅有9人退回自己的阵地上。
意军炮火不间断地轰击英军阵地,飞机也不时出动攻击,给英军造成了重大伤亡,在烈日下,伤员又遭到苍蝇的袭击,饱受折磨。
英军将领普拉特将军面对严峻险恶的战局,不得不重新考虑战略战术。
他决定在帆船峰上建一个炮兵观察哨,以消灭隐蔽的意军炮兵,为进攻部队开辟道路。
2月10日,旁遮普营出击,他们借助猛烈炮火的掩护,冲上山峰,用刺刀和手榴弹消灭了守军。
但该营很快遭到意军炮火的沉重打击,一个营的兵力转眼间只剩下一个排,其中不少人还要在陡峭的山坡上爬来爬去,运送弹药和伤员。
一小队炮兵观察人员终于在山上建立了观察哨,并指引英军炮兵消灭了几处意军炮兵阵地。
但好景不长,当夜意军便发动了反扑。
英军阵地弹雨如注,炮火连天,紧接着爆发了残酷的白刃战,英军再一次被赶下山峰,280多名官兵战死,那支观察分队也全军覆没。
英军为夺取主动,继续发动进攻,但却始终无法扩大战果,士兵们的忍耐和承受力都到了极限,最后只得放弃攻下的阵地。
此时,普拉特将军和他的各位师长意识到,迄今为止所使用的各种攻击手段均无法攻克克仑要塞。
然而,克仑要塞非攻克不可。
已有迹象表明,隆美尔正在准备指挥他的精锐德军发动一场正面攻势。
如不拿下克仑,大批英军被牵制在这里,形势将更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