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8章 全县大整改(1 / 1)大唐封王传首页

聊了一下午,袁捕头脸都愁坏了,自家大人这下聊嗨了,这下回去要抹黑了,酒还没喝到口里。想要给杜康提醒,但看着县丞和县令两人丝毫不减的热情,他一说话回去就完了,弄不好要挨几棍。

叶枫下午照常给孩子上课了,可苦了范帅了,两人一直缠着范帅问这问那,又不好发作,只好给两人普及知识盲区。开始范帅还挺高兴好不容易有个有见识会思考能识字的人配合他装逼,但时间一长就口干舌燥了,整的他苦不堪言,第一次觉得以后一定要少装逼才是正确的路。

“阿耶(对父亲的称呼,古人不叫爹或者爸爸,有兴趣可以了解,古代很多别称呼很怪。说到这里就说一下为啥前面谈话中称杜康为杜县令而不是大人的原因,大人这个称呼是对父母的,所以叫杜大人不对。),要不要给大人收拾屋子,这天色不早了,大人没有要走的意思呀。”翠娥在窗户上看了看色,又听见堂屋里三个人聊的正起劲,虽然她听不懂,但也勉强听见一些农耕的词汇,想着今后恐怕会有好日子了。既然县令为了百姓拜访小先生,又如此废寝忘食的讨论,她想着怎么也得给县令做些什么才好。

“嗯,是不早了,可咱家屋舍却不多。这样,你将屋子收拾干净些。就让县令睡屋子,我去三老头家,你和远儿去你六婶家挤挤。”刘三是里正,万事都听他的,所以这个家他说了算。安排好事情他就转身来到一口缸前,掀开顶盖在里面看了看,有两块肉干,思考了下拿出一块来去了厨房。

肉干是才熏制的,今年秋收靠着叶枫和范帅教的方法捕获了不少野猪之类的,今天拿出来主要是招待县令,来年缓一缓村里的税收问题。其实他知道这个当官的算是个好人了,没有闹出啥人命,也没有欺男霸女的行径,只是税收还是交不起,听说县令年年因为税收被处罚。他作为里正,一些事情也知道,可没办法,这地方太穷了,收成不好还有饿死的人。好好招待县令,说些好话是他唯一能给村里人做的事情了。

好在村里来了两位大义的小先生,帮大家伙造了窑,改善了犁头,未来有了盼头,未来他相信能把欠的税都还上的。说不准还能靠着窑让村子富裕起来,于公于私这肉都该给县令和小先生们吃。

事情也不出所料,杜康一行人聊嗨了,已经忘了时间,晚上只能在刘村留宿了。第二天起的老早了,两人都被昨天的谈话颠覆了认知,脑子里也跟着认知胡思乱想,心里激动的不行,直到半夜才睡去。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找到里正,让他找一块荒坡去试验犁铧,搞得大家都饿了肚子。

“神奇!太神奇了,这就是先生说的科技进步吗?汤县有救了,太快了,这太神奇了。”杜康心里算着时间,眼睁睁看着里正的儿子刘远把一块硬邦邦的荒地变成适合播种的土地,深度和速度让他震惊的不能自已。

“是极,这犁铧若全县推广,明年必能再开一倍的耕地出来,到时候赋税轻而易举可完成,百姓吃饱指日可待呀。”俩人聊了一会,又迫不及待的跑去窑洞,看着大家烧制瓦片,心里别提多开心了。这简直天上掉了一张大的不能再大的馅饼,叶枫和范帅真是上天派来帮助他的。

“两位小先生可有出仕的打算,两位若能辅佐朝廷,是天下百姓之福。在下恳请两位先生致仕,造福天下苍生。”直到中午,杜康才回到里正家里,一上午的时间他走访了很多人,也见识了瓦窑和犁铧,加上昨天两人听范帅的见解,彻底不再把两人当孩童看待了。即使执政一方的大员,也不一定有他们的学识和见解,若能举荐两人,他也不用在这穷地方待了,升官发财有望。

“如今天下太平,我二人暂无致仕之心,山中无人情世故,我二人只是来体味人生百态的。”叶枫拒绝了县令,因为现在不是步入权力游戏的时候,朝廷错综复杂,尔欺我诈,若没有一点根基和背景就去参与,很多事不但不能顺利进行,有可能还栽跟头。能当官的,没有一个是善茬,君王心也不是好揣摩的。至少李世民没登基之前,不能去涉及这一块,起码李世民算得上千古明君,能容忍有才学做实事的人。

“以两位先生之才,埋没大山岂不可惜,学以致用,还是请两位小先生认真考虑才是。”杜康很失望,虽然照目前的样子发展下去,他升迁也是早晚的事,但却没有促使叶枫他们致仕的影响大。而且他也知道,若两人致仕带来的改变将是无比巨大的,将来的成就也不可限量!

“杜县令放心,但凡我兄弟二人力所能及的事,尽管来道来,我二人必定竭尽所能。”叶枫见杜康有些失望,给他画了一个大饼,反正他能找自己的事基本都有办法解决,人手啥的他自己操心。

“那就拜谢二位先生了,在下就不多打扰了,等再有时间定再次登门造访。”杜康得到了承诺,心里一块石头落地了,只要有这句话,汤城发展起来简直轻而易举。时间还长,总有机会能请两人出山的。

午饭过后,三人匆匆忙忙离开了,两个高兴,一个拉跨着脸。高兴的当然是县令和县丞,两人收获巨大,做梦恐怕都能笑醒。不高兴的当然是袁捕头了,大老远来一趟酒没喝上,两个人完全把他给忘了,晚上又怕有人对他俩不轨,所以在学堂将就了一晚上,满腹委屈呀。

就这样,汤城县迎来了第一次大整改,杜康拿着范帅给的图纸,下令让所有的百姓地主都把犁铧重铸了一遍。并张贴告示说新犁铧可以加快耕作,好处列了一大堆,但老实接受重铸的人只有少部分人。新东西出来大家都持有怀疑的态度,当官的怎么可能懂弄事?

虽然杜康没做过啥缺德事,但农事上还真没人信他,倒不是针对他一个,而是读书人基本难得有个别会农事的。一群种了一辈子地的专业人士,会听从一个外行人的言论吗?显然,百姓更愿意相信现在的耕作手段和器具就是最好的,没人愿意去冒险改变现状,若真的还好,若是假的来年就完蛋了,弄不好是要饿死人的。百姓可不是赌徒,不会拿粮食收成去做实验干啥的,那是拿命在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