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三章 旧书不厌百回读(2 / 2)唐霸首页

可是他完全不知道,自己在这些人心底种下了什么样的种子,将来又会开出什么样的花,结出什么样的果实。

深秋马上就要过去,冬天眼看就来了,唐朝的冬季是最难熬的季节,因为取暖设施的落后,导致很多年纪大或者身体不好的人,很难挨过北方漫长的冬季。

重萧在刚刚立秋时,就开始考虑这个问题了。前一世,重萧曾经多次去蓝田的汤峪温泉游玩,知道离辋川里不远的汤峪口,有一处温泉。可当重萧派人找到时,才发现,在没有保温设施和密封管材的情况下,根本没办法把这里的温泉水引到辋川里。

要是就地建造一座院子,起码也要到明年。所以重萧让彭生把那处泉眼保护好以后,就放弃了引温泉水的想法。

看来只能用最原始的火炕了。他让彭生又去山里,开采两寸厚,三尺见方的青石板,用来做炕皮。

当最后一场秋雨下过,清晨能看到薄薄一层冰片时,小院所有的房间都开始烧起了火炕。远处看来,整个辋川里只有刘二郎家的上空,有三四股袅袅的白烟直直的升上了天空。

和后世传统的火炕不一样,重萧把所有火炕的火门都设计在了屋子外面。这样屋子里就不会整天烟熏火燎的不干净。

仆妇们每天下午开始,往各个房间的火门里添上柴火和大量的干枯树叶,灯火烧起来的时候在封上火门,这样火炕内部的空气就很稀薄,燃烧也就变得很缓慢,至少能保持到第二天中午,所以刘家小院的每一个房间,每时每刻都是热乎乎,暖洋洋的。

自从家里有了仆妇们,刘大娘开始还需要,给不熟悉情况的卢氏介绍一下。很快,卢氏就了解了家里所有的情况,也就没有她的什么事了。

所以她只能整天和惠娘在一起,练习女红,偶尔刘二郎会带她们去县城买点用的东西,但大多数时间都是待在二楼上。

重萧觉得卢氏这样的管教方式可能有点问题,虽然现在大唐都这么管家中的小娘子。但是重萧认为大家都做的事情,不一定就是对的。

于是他花了三个晚上的时间,默写了两本书,《三字经》和《百家姓》。

《百家姓》相对简单很多,只要默写出来就可以了,可是《三字经》就有点麻烦了,他在学校背的可是民国版的,全文一千一百四十五个字。其中历史篇一直涉及到中华民国,名人篇也有很多唐朝以后的人物和事迹。

于是重萧用了整整一个晚上,做修改。把从“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以后一直到“立宪法,建民国,古今史,全在兹”,的一百七十多字,以及后面关于唐朝以后的名人事迹全都删掉。

而且还在历史篇的最后,加了一句很拍马屁的话,“大唐立,贞观帝,国祚永,万世基。”重萧改完以后反复的读了几遍,朗朗上口,读起来很顺。但是怎么就是觉得自己,这是在谄媚的拍李二郎的马屁。不管了,反正读着流利,好记就行了。

于是又重新抄写了一遍,重萧当年被老爸逼着练过毛笔字,算是有所小成,一笔宋体字写的也是有模有样。等他彻底写完后,将原来的那篇民国版的《三字经》,随手一折,就放进了自己平时放手稿图纸的木箱里。

第二天,重萧就安排卢氏,让两个孩子上午背书,下午做女工。由于两个孩子都不识字,所以卢氏每天晚上必须把第二天要孩子们背的内容先看一遍,然后次日上午,在花一个时辰教他们背会。

当卢氏在灯光下,阅读重萧写的《三字经》时,他发现这本书写的非常精妙,不仅文字简练,通俗易懂,而且朗朗上口,耳熟能详。其中典故的用运,既涉猎宽广又恰到好处。没有对历代文学典籍和史书的精读理解,绝对不可能写出这样的书来。即便是当世的大儒也不一定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和境界。

而那本《百家姓》,也是难得。普通人不要说写这样一本书,就是把这么多姓氏都认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还要合辙押韵,这哪里是三天两天就能写出来的。

只是这开篇头一句,“李孙赵钱,周吴郑王”。不是很合辙,要是改成“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这样就完美了。

可当卢氏刚想到这里,忽然心中就是一惊。这才明白她自己的疑惑出在哪里,难怪如此…………

卢氏不禁的就对重萧又一次,涌起了敬畏之心。这个少年果然了得,连这样的细节都能盘算到里面,难怪能有如此博学。

次日,刘家小院的二楼上,就响起了,两个清脆而嘹亮的读书声,每当背到百家姓时,很多人都会竖起耳朵听着,一边干着手里的活,一边等着听,什么时候能背到自己的姓氏。只要能听到自己的姓,就会高兴的告诉其他人。

“冯陈褚卫,蒋沈韩杨……有我的姓,我姓陈,郎君写的书里有我的姓………”

这一刻,那个姓陈的仆妇仿佛是遇到了天大的喜事一般,因为那一刻,她觉得自己和所有的人都一样,都是平等,没有贵贱的。

因为她的姓氏就排在“荥阳郑氏”“太原王氏”这样的高门大姓后面,甚至大唐的国姓和她的姓氏也不远。

第三十三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