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和把折子通过少府递上去后,朝廷那边不到一个月就下了新任上党郡守和上党郡丞的任命书。
不仅张郃的任命下来了,就连上党郡守也换成了雁门曲氏的曲暹曲盛光。
曲暹是刘和亲信,这关系刘宏不可能查不到。而这样干脆的任命只能说明一件事,那就是现在的朝廷已经是由他人做主了。
大汉中平六年四月丙辰。
汉帝刘宏崩,谥灵。
皇子辩继位,改元光熹。以皇后何氏为太后,皇子妃唐氏为皇后。大将军何进、太尉丁原、司空袁隗辅政,诏天下州牧各安本分,勿生事端。
中平六点五月初三,大将军何进囚太皇太后董氏,杀车骑将军董奉。卫尉何苗迁车骑将军,掌南军事。
中平六年五月二十八,大汉征西将军、凉州牧董卓以董太皇太后密诏,挥师两万入关中、据三辅。临长安而望洛阳,河洛闻之震动。
司空袁逢、太尉丁原以皇帝诏,密令冀州牧韩馥、豫州牧黄琬提兵入京。
中平六年六月初三,兖州牧刘岱、益州牧刘焉、平南将军领荆州牧刘表、扬州牧刘繇,联名上书弹劾太仆袁逢、司空袁隗擅权。
外戚、宗亲、门阀、豪强,各方势力在刘宏谢幕后纷纷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就在各方表演的尽兴时,一条消息传遍天下。各州闻之皆骇然,惊惧犹疑不敢再接洛阳圣旨。
中平六年八月十八,十常侍杀大将军何进、车骑将军何苗。太尉丁原、司空袁隗领军入宫诛杀十常侍,控南军以携陛下、太后何氏自保。
八月二十,征西将军领凉州牧董卓入京,以奉车都尉董旻为车骑将军,控西园军、北军,迎董太皇太后、陈留王入宫。
乱了,彻底乱了。
刘和是在中平六年九月十三得知的消息,当并州在京城的属官将消息传来时,刘和还在田里和农户学习干果树的种植方式。
与此而来的,还有另一道命令。
大汉太傅、幽州牧、容丘侯、使持节都督幽州军政刘虞传令河北,幽州、冀州、并州三州兵马不许入京,往延津集结。
袁逢和袁隗原本想要韩馥领冀州兵入京,结果半路被刘虞派田豫给扣下了。
董卓和袁隗在洛阳大战,袁隗不敌,袁绍、袁术出逃。丁原为其义子吕布所杀,吕布率丁原旧部及南军投降董卓。董卓斩袁逢、袁隗,彻底控制了洛阳。
“大将军还真是信任太后,听京城的属官说太后夜诏大将军入宫,大将军府属官皆劝之。奈何大将军不从,执意入宫却为十常侍所杀。”
刘和看着眼前的书信,对荀谌和贾诩问道“也不知太后为何要害大将军,明明是切身利益相关怎可行此莽撞之举?”
根据并州属官发来的信件,何太后不仅遣心腹诏何进入宫,甚至在某些证据上足够证实何太后默许了十常侍的行动。
“太后怕是不信任大将军,想要依靠车骑将军控制朝政。一来车骑将军根基浅,若不想被朝堂的暗箭所伤就要依靠太后。二来大将军和太后早有嫌隙,大将军对于当今陛下可谓是不甚满意。”
贾诩深知人性,三言两语就到来了二人的冲突。
“只可惜为他人做嫁衣,董征西得了太皇太后懿旨,入京平叛却摘了桃子。
听闻董征西已进相国、封平凉侯,总揽中外军事及尚书台朝政。”
“友若先生说的是,不过本君倒不认他这个相国,难不成要本君叫他董仲颖一声董相还是董令君?”
刘和嗤笑一声,眼下并州的生产已经回复,将近两万多并州军养精蓄锐随时可以出征。刘和征募辅兵后,足以凑出五万大军从蒲板渡河水直扑京城。
“君侯那边是什么意思?”
荀谌话里的君侯是刘虞,刘虞被册大汉襄賁侯,理应被尊称一声君侯。
“父亲前日传信河北,按住了冀州兵马,不许冀州郡国兵入洛阳。但韩文节他表面听从,实际上却引军由白马渡过黄河,目前到了酸枣屯兵。”
刘和说起酸枣时不由得皱了皱眉,心中对此地颇有些敏感。
“前日里听闻司隶校尉曹孟德意图行刺董征西,现在似乎也太逃去了酸枣。”
“什么?”
刘和听着贾诩的汇报不由得惊诧,连忙追问道“曹孟德何时行刺的董仲颖?”
“就是十日前,董征西囚禁陛下似乎有废立之举,曹孟德借司徒王允的宝刀以献刀之名试图行刺之,结果事情败露曹孟德连夜出京跑去了酸枣。
他带了太后懿旨,领了东郡郡守的职位,现在带着东郡郡兵和韩冀州会师于酸枣。
这几日朝廷大事太多,曹孟德行刺董征西之事不算个大事,卑职便也没和使君言明。”
“文和你不觉得奇怪吗?曹孟德连夜出京能跑出去已经是奇迹了,更遑论他还有太后懿旨能领东郡郡守,此事若没太后和司徒王允的参与谁能相信?”
“看董征西后来的命令就可窥一二,先囚了太后又迫王司徒领朝政谏言废立。王司徒为保命,一连上奏疏直言天子之过失,而列举陈留王之贤能。”
刘和这才算明白,那董卓怎可能发现不了曹操行刺之事有何太后和王允的参与?
不过董卓出身凉州,麾下雍凉门阀在朝廷根基太浅,目前还没废立不宜对何太后出手。而太原王氏和王允本人也是士林翘楚,只要王允能按照董卓意愿献上一份投名状,那董卓可以勉强容忍王允的叛逆。
“韩冀州和曹东郡在酸枣,只怕不会善罢甘休。”
一直在听贾诩说情报的荀谌忽然开口,拿出地图来指着酸枣道“此地中原腹心,连接延津渡口,地处陈留郡境内距离洛阳也是不远。
中原河北的州牧郡守,任谁想对董征西发难都可以此地作为踏板。曹东郡和韩冀州屯兵于此,只怕不久就要借天子名义诏各地州牧郡守伐董征西!”
不得不说荀谌的判断十分敏锐,就连刘和都不得不佩服荀谌在国家大事上的远见。
果然,七日后曹操矫诏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