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学府的设立主要是为了科举,表现优异的学子可参加乡试,进而参加会试、殿试。
不过能够在地方各级学府求学的人数可谓少之又少,正常的生员,如廪膳生在京府学六十人,在外府学四十人,州、县学依次减少十人。
除此之外,还有增广生和附学生,不过这三类学子加起来,总数也不多,普通县学恐怕只有二十多个学子。
学子人数不多,科举取士的人数也不多,而且科举取士中很大一批名额都被世家子弟所占据。
而朱棣的想法,便是彻底打破世家对于科举的垄断,并将教育普及。
虽然明朝有完备的地方学校,可却不符合朱棣的要求,单是扩建学校、供给师者和学子就需要投入大量的财政。
他的新政一定程度上参考了崇宁新学,主要包括在全国范围内普遍设立地方学校。
扩建县学、州学、府学、太学,形成四级相互联系的学制系统。
县学生通过学业考核后可升入州学,州学生在通过考核后进入府学。
在县学及州学中,将按照明朝正常的标准,生员专治一经,以礼、乐、射、御、书、数设科分教。
而一旦升入府学,数科分教的科目就将有所变化,分别有算学、策论、工学、经济学等一系列科目,但难度适中,只是为了培养各学子的综合能力,按照标准,每人当修满三科,并完成考核,方可进一步进入太学。
若有人能够修满六门,则可提前结业,前往太学。
而太学则设立两年学制,在第一年,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进行一个统一的教育管理,一定程度上打消学子之间的地域偏见。
并需进行系统的为官之道的培训教育,继续考察自身学科素养。
第二年时,将根据各自的考核成绩,取其综合,分派到各个地方或中央进行为期一年的任职期。
最终任职期间的具体表现占据七成,府学及太学的结业考核成绩占据三成,以此为标准,最终定下学子们的官阶品位。
除了这些以外还恢复设立医学,并创立算学、书学、画学、工学等专科学校,每个布政司分别各设两所。
特殊人才同样拥有入仕的机会。
新学改革的最大不同,便是放弃或减少科举取士,逐步变为由新学取士。
除了这些取自崇宁新学中的措施外,朱棣又做了些许补充。
扩张官学一定程度上会挤压私学的发展空间,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私塾都是以牟利设立的,对于这些助寒门百姓读得起书的私塾,朱棣不想过多打压。
所以他的奏疏中有写道,每个私塾需到地方官府登记造册,并根据私塾规模招收学子,在束脩费上也有严格规定。
另外,官府将承担私塾一应书籍损耗,算是变相弥补私塾开支。
这些便是朱棣关于此次新学改革的全部措施,想法是好的,但用钱的地方却是极多。
所以朱元璋才会质疑他。
“老四,咱问你话呢?照你的意思,这兴办新学的钱该从哪来?如今沐英还未北伐归来,云南又尚未平叛,你可别跟咱说,想要打倭国去啊!”
朱棣摇了摇头,这个时候向倭国进攻还不到时候,攘外必先安内这个道理朱棣还是懂的。
他本想先行说服朱元璋,然后就钱财一事徐徐图之,可没想到姜还是老的辣,老朱一眼就瞧出了问题所在。
但关于此事,朱棣心中早有腹稿,还是两个不同的路。
其中一条便是削藩,明朝对于分封出去的藩王十分照顾,光是每年的宗室开支就占据了国库开支很大一部分,而且不断恶性循环。
但眼下他刚提出兴办新学,不宜再刺激老朱,所以暂时压下了心中的心思。
看着朱元璋的眼神,朱棣嘴唇轻启,说出了自己内心的第二个办法。
“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