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长篇小说 第一部分 柳青乡 10-11(1 / 2)中师生林一林首页

10.重要调整

葛校长的两基工作在全县甚至全省全国都是出了名的。

只要有上级来检查,柳青小学肯定是受检单位,而且每次都能圆满完成任务。这次省里的专家又来调研了,他们不仅要查看档案资料,还要走访学生及家长,看师资力量,有兴趣的专家还要随堂听课。

“林一林老师,省里的专家想听你的课。”葛校长说。

林一林吃了一惊,但心中也能接受,学校就他年龄最小,又是正式的首届中师生,不听他的课听谁的呢?说是随堂听课,林一林的压力小了一些。按教学进度,他正好上到《金色的鱼钩》。课文很长,林一林范读一遍,已经用去了好几分钟时间。

“哪位同学能用最简短的话,说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刘经梅主动举手:“老师,我认为这就是一位炊事班长照顾三位小病号的感人故事。”

“那感人在什么地方呢?”林一林用眼神鼓励刘经梅继续说下去。但因为教室后面有许多陌生人,还有校长,女孩子紧张得说不出话来了。

王长锁大大咧咧地站起来,粗声粗气地说:“老班长接受这艰难的任务,舍生忘死,舍己为人,挽救了三位战士的生命。这非常感人。”林一林肯定地点点头,示意他坐下。

这时张家玫举手发言:“林老师,我读到老班长外貌描写时,很感动。‘炊事班长不过四十岁,但背已经有点驼了,他高颧骨,满脸皱纹,两鬓斑白。’这些细致的描写,告诉我们,老班长虽然年纪不大,但在长期的艰苦战争环境里,他呕心沥血,已经未老先衰。从这里,我们能读出长征的艰难困苦和老班长的公而忘私。”

张莉也举起了小手:“我读到这一段,眼泪汪在眼眶里,‘老班长用粗糙

的手抚摸我的头,突然间,他的手垂了下去。’这里写出了老班长即使牺牲了,也对三个小病号不舍、不放心,写出了浓浓的战友情谊。”

程兰是位很聪明的小姑娘,她个子矮矮的,发言的声音却很响亮:“除了感动,这篇文章的结尾很值得我们学习,有深刻的含义,而且篇末点题,照应了题目《金色的鱼钩》。用第一人称叙述,也很值得我们学习,这让读者感到特别真实。”吉文、之田、叶守平、何孝长、小雨和小凤也把手举得高高的。

……

“同学们,林老师每次读这篇文章,内心不仅有深深的感动,还有特别的震撼。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是世界革命史和军事史上的创举,人民领袖和红军战士同甘共苦,患难与共。长征之所以能取得最后胜利,那是无数个老班长这样的英雄人物共同努力的结果。今后,我们还会读到《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丰碑》等等文章。上语文课,我们不仅是学习知识,更是接受一种生命人格的洗礼。”

因为是常态课,林一林上得朴实生动,引人入胜。同学们的学习积极主动,真情投入,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得到了比较完美的统一。一节课在不知不觉中就上完了。

“这个林老师,将来无可限量啊。这么小,课就上得这么有深情有深度,育人无痕,难能可贵。”省里来的组长不由得大加赞赏。

“我们听惯了矫揉造作的公开课,师生互相配合,就像演戏一样。今天小林老师的课,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真实朴实,文道融合,真是非常好。”陪同而来的省教研室领导说。

葛校长不失时机地补充道:“我们林老师还在《安徽教育》上发表有论文,这在我们农村小学是很少见的。”

林一林的办公桌上,有一本新到的《心声》词刊,上面有林一林的《校园的柳絮》,检查组的一位领导也看到了。

弯弯的柳树细细的柳丝

阳春三月飘出轻轻的柳絮

小小的校园小小的孩子

都知道柳絮要飞到哪里去

柳絮飘飞飞过千山万水

像一场春天轻盈的雪

风琴吟唱唱过百转千回

像一场夏日清凉的雨

长长的乡路漫漫的岁月

友爱彼此注定在课堂相遇

高高的莲蓬高高的楝树

错落有致在校园深情欢聚

校园的柳絮飘飘飞飞

教室的孩子来来去去

不管将来你们走到哪里

都会记住叮咛的千言万语

几番夸奖之后,省里的专家要看看林一林的住宿—教师生活环境。葛校长不好意思,但也不能阻拦。当林一林打开那扇裂缝纵横的木门时,三四只老鼠从挂着的筲箕里跳了出来,轻车熟路地钻进了土墙根那一排洞穴里去了。

省里领导取下了挂着的筲箕,里面是一点剩饭。“这饭不能吃了,老鼠不知道吃过几回了。”他转脸看着葛校长,“你们这里什么都好,就是老师的待遇太差了。林一林的生活条件跟课文中老班长几乎没有什么区别,跟老鼠同吃同住,还能把孩子教得这样好,令我们十分感动。你们要想尽一切办法,改善办学条件,改善教师的食宿条件。我们会向上级呼吁的。”说得葛校长连连点头。

林一林老师成了这次调研的焦点。成功的教学能力,破败的生活条件,这强烈而鲜明的对比,加深了检查组的印象。

不久,《安徽教育》在显著位置刊发了这次调研的专题报道。其中有一篇是专门写林一林的《简陋教育生活中的高贵教学品质》。文中写到了乡村小学教师生活的困厄和首届中师生的教育情怀。呼吁国家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提高教师待遇。

这次调研之后,省级教育专家又走访了许多乡村小学,为中西部省份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较多有实践价值的参考数据和资料,为教育投资、人才分配等项目的重要调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葛校长再一次说起他要到凤安区中心小学去任职。周主任、王校长都不同意,林老师也不同意。

“多干一个单位,到去世时还多弄一个花圈呢。”葛校长苦着脸开玩笑。其实,区里领导已经跟他谈过话了,他已经答应到区中心小学去任校长。

“你调任之后,这个柳青乡小学辅导区,就剩我和林主任两个人了。谁来当辅导区主任呢?谁又能像你这样德高望重、一呼百应呢?”周主任还是不希望他走。

“外面有你这个能干的扫盲干事,内里有小林这样省心的教导主任。我整天除了喝酒,一点事情却没有,也是闲得慌。区中心小学那个烂摊子总得有人去收拾。我们都是党员,领导相信我,我就去试试吧。最多试不好就回来。他们还能不让我叶落归根吗?”葛校长去意已决,新学年开始不久就去新单位上任了。

周佳山接任葛校长的辅导区主任和柳青乡小学总校长职务,是县教委直接下文的。林老师任辅导区总教导主任。柳青村小学校长还是王校长,向前小学还是唐校长,三元老毕校长退休之后就是张胜利当校长了,绿石小学是梁校长了。

这样一来,柳青乡是两位最年轻的同志担任辅导区领导,都不到三十周岁。他们每次到教委办事,工作人员都会开玩笑说:“这是小城教育的少壮派。”

这次重要调整之后,林一林更是身兼数职,教导主任、少先队辅导员,也是辅导区副主任。

11.油坊电视

不知什么时候,柳青村有了一座油坊。

油坊主要压榨菜籽油。先将油菜籽洗净晾干,然后放入炒锅烘焙,炒至微焦,再上木榨冲压,金黄的菜油便顺着竹管汩汩流入庞大的油缸。那油的香味顺风能飘十里。油坊就在小学的东边,窑场的后面,一连六间大瓦房。常住油坊的是一个外乡的老师傅和大王的侯华友。侯华友比梁仁好年龄小,跟林一林差不多大。侯华友夜晚无事,常常会转到小学这边来玩。一来二去他们三个人便熟悉了。

林一林姐姐结婚的时候,姐夫托人凭票买了一辆锃亮的长征牌自行车。姐夫知道林一林走路上班,早出晚归太辛苦,就问:“你会骑自行车吗?”

小林赶紧回答:“会的,会的。”

“那这辆自行车就送给你了。路上车辆多,千万注意安全。”